1. 首页 > 沿途美食 >

昆明龙门石窟的来历 昆明龙门石窟图片全景

昆明龙门石窟的来历 昆明龙门石窟图片全景


昆明西山龙门所在的陡峭石壁是怎么形成

龙门石窟在西山睡美人的山壁上,千年以前古人用原始的工具把它开凿,其工程的浩大,艰苦卓绝令今天的人也叹为观止。

虽不能与另一处龙门石窟等量其观,但云南地处边远,又是在千年以前,龙门,亦可见云南经济文化的渊源。

今天缅怀,叹先人欲与天公试比高的壮志豪情,与大自然的抗争,也是对大自然的顶礼膜拜,又让能工巧匠的鬼斧神工,留下不朽的杰作。

它象山壁上的云中宫殿,也在经受每天风吹雨淋,日光暴晒。千年的磨损,曾经暗淡,人们对它的景仰,种种的传说,经过多次维修。

眺望滇池,对没有见过大海的古人而言,滇池就是浩瀚的大海,龙门面向滇池而建也是古人欲一揽大海壮阔的缘由。

龙门石窟的介绍

据说,龙门石窟开凿于公元1781年至1853年,历时72年,由吴来清、杨汝兰、杨际泰三人分三阶段组织众多石匠开凿,是整个龙门石窟之精粹所在。

龙门石窟可谓西山著名的风景名胜。它位于西山风景区终端,北起三清阁,南至达天阁,是云南最大、最精美的道教石窟。龙门胜景以奇、绝、险、幽为特色,雄居昆明西山众多的名胜之首,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故有"不耍西山等于不到昆明,不到龙门只是白跑一趟西山"之说。

这条石窟,沿悬崖绝壁由人工一锤一凿完成。其结构布局优美,刻工精细,室内的魁星、文昌、关圣皆就石岩凿成,巧夺天工。登上龙门,在入口处有一圆柱石坊,上书"龙门"二字,并刻有"元宝",据说能保佑人发财发达,吉祥如意,所以游人都喜欢用手摸一下。入门有一石栏转护的半圆形小月台,站在月台眺望,人见上迎天风,下临绝壁,五百里滇池烟波浩渺,云蒸霞蔚。湖面白帆点点,鸥飞燕舞。

龙门石窟 最大的九尊佛像 分别是哪些?来历?

在龙门石窟群中,开凿最早的就是古阳洞,它开凿于公元493年,而在中国历史上,这一年是北魏太和十七年,正是北魏王朝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一年。 古阳洞位于龙门西山以南。窟内所供奉的主佛是佛祖释迦牟尼,南壁的大龛是释迦多宝并坐佛,在佛教中又称“二佛并坐”。南北两壁上下各有三列佛龛,每列分别为四个相互对称而又富于变化的大龛。

其中一座大龛的龛楣上雕刻着一套完整的佛传故事,表现了悉达多王子成道的过程。 古阳洞中大小列龛多达数以百计,不但佛教故事最多,龛上图案的装饰也十分精美华丽,严谨完整,丰富多彩。 石窟中的佛像都是信徒们所奉献的,每尊佛像上都记载着敬奉者的祈愿经过。从这些造像铭中可以看出,古阳洞是北魏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

北魏时期开凿的主要洞窟还有宾阳三洞:宾阳中洞所供奉的是三世佛。主佛两边各有两个弟子和菩萨侍立,左边是迦叶和文殊菩萨,右边是阿难和普贤菩萨。佛和胁侍面相都清瘦略长,衣纹折叠规整而稠密,体现了北魏造像的艺术特点。 宾阳中洞顶上雕莲花宝盖和十个迎风飘拂的伎乐供养天人。洞口的内壁两侧是大型浮雕,分为《维摩变》、《佛本生故事》、《帝后礼佛图》、《十神王象》四层。龙门石窟不少洞窟中都有礼佛图,以宾阳中洞的为最佳,但是已经被盗往国外。

在北魏晚期还开凿过一些很有特点的洞窟,如莲花洞、火烧洞、皇甫公洞、魏字洞等。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药方洞,药方洞因其洞窟内刻有大量古代的药方而得名。洞中雕刻的一些药方,还能治疗现代人所说的疑难杂症,比如治疗消渴,也就是糖尿病。这些药方比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还要早。

北魏王朝在洛阳龙门开窟造像活动的终结是以宾阳中洞的停工为标志的。随着北魏王朝的灭亡,龙门石窟的开凿趋于衰落,沉寂了将近一个世纪,直到唐王朝建立,唐代从开国到盛唐的一百年间,龙门石窟迎来了历史上开窟造像的第二次兴盛时期。

这一时期开凿的石窟按时代先后大体自南而北,集中在龙门的西山,到了武则天时期,一部分才转移到了东山,约占龙门石窟造像的三分之二。龙门唐代石窟最有代表性的洞窟有潜溪寺、万佛洞、奉先寺大像龛等。 唐代开凿的第一个洞窟是位于龙门西山北端的潜溪寺。这时正是中国佛教“净土宗”建立的时期。 唐代开窟造像在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达到了鼎盛。虽然石窟造像属于佛教艺术,但它跟政治紧密相连。从龙门许多唐代石刻造像中,还可以窥见武则天一步步走上女皇宝座的踪迹。

万佛洞完工于唐高宗永隆元年十一月,是专为唐高宗、武则天做“功德”而开凿的功德窟,也是以唐朝宫廷内道场供奉者智运等为首的一批御用僧尼,奉命集体为唐高宗及武则天发愿雕造的。 在武则天当皇后期间,特别迷信弥勒佛。为此,她在龙门广造弥勒佛。千佛洞、惠暕洞、大万五佛洞、极南洞和摩崖三佛都是以弥勒佛为主尊的洞窟。

弥勒佛

龙门石窟成千上万的造像中,体形最大,形态最美,艺术价值最高的要数奉先寺主尊卢舍那大佛了。奉先寺位于龙门西山南部的山腰上,是一个南北宽近四十米的露天大龛。这里共有九尊大型雕像,都是依山凿石而成。 奉先寺的主尊是卢舍那大佛。卢舍那佛是报身佛的名字,也是对佛真身的尊称。大佛通高十七米多,仅耳朵就有一米九。在佛经中,卢舍那是佛在显示美德时的一种理想化身。

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是唐高宗及武则天亲自经营的皇家开龛造像工程,工程设计和施工是由高宗亲自任命制定。为此,武则天曾经与咸亨三年捐出“脂粉钱二万贯”。而当地更是传说卢舍那大佛就是武则天的化身。卢舍那佛被赋予了女性的形象:面容丰腴饱满,修眉细长,眉若新月,眼睑下垂,双目俯视,嘴巴微翘而又含笑不露,她庄重而文雅、睿智而明朗。 传说,唐高宗上元年除夕,时值奉先寺竣工之日,武则天亲自率领文武朝臣驾临龙门,参加主佛卢舍那的开光仪式。 龙门石窟在唐代的造像与北魏比较有了很大的变化。在唐代的造像题材中弥勒佛的造像数量仅次于阿弥陀佛,释迦却显著减少,菩萨中以文殊、观世音为最多。

这个问题好复杂,因为我实在不想打字了。简单一点告诉你好了

你说的那个是 奉先寺大像龛,又叫大卢舍那像龛。从左往右(从那两尊风化比较严重的说起)力士、天王、普贤菩萨、弟子阿难、卢舍那大佛、弟子迦叶、文殊菩萨、天王、力士。正中的大卢舍那佛,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报身像,有光明遍照的意思,这是根据佛座北侧的《大卢舍那像龛记》得到的。

因为唐代时期比较流行这种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的模式,所以,它就被雕刻成这样了。就像咱们现在建房子习惯三房二厅一样,这样的结构比较完整。至于其他1楼那位说的很清楚了,大概了解下吧。

昆明龙门的人文历史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至乾隆六十年(1795年),生于下渔村的贫穷道士吴来清,一锤一钻,先开凿由别有洞天至旧石室的通道,这条石道径折路旋,到旧石室豁然开朗。吴来清在石室檐上浮雕彩凤衔印图,云腾凤舞,所以这个石室称凤凰岩。石室外北侧刻有揽海处三个大字;南侧刻有明末傅宗龙草书联:一径飞红雨;千林散绿荫。石室内南北壁上刻云海、石林四个大字。正壁上嵌提滇池饯别图,等诗碑六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a19126499204@126.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