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旅游线路 >

君召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君召村怎么样

趾昂气粗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7. 足不窥户】不出大门一步。指闭门自守。

编号 3684 成语 趾昂气粗 注音 ㄓˇㄤˊㄑㄧˋㄘㄨ 汉语拼音 zhǐ áng qì cū 释义 义参「趾高气扬」。

君召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君召村怎么样君召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君召村怎么样


户枢不朽[ hù shū bù xiǔ]:经常转动的门轴就不会朽坏。比喻经常运动的东西不易受侵蚀。

见「趾高气扬」条。

典源 此处所列为「趾高气扬」之典源,提供参考。

#《战国策.齐策三》1>孟尝君出行国,至楚,献象床。

郢之登徒,直使送之,不欲行。

见孟尝君门人公孙戍曰:「臣,郢之登徒也,直送象床。

象床之直千金,伤此若,卖妻子不足偿之。

足下能使仆无行,先人有宝剑,愿得献之。」

公孙曰:「诺。」

入见孟尝君2>曰:「君岂受楚3>象床哉?」孟尝君曰:「然。」

公孙戍4>曰:「臣愿君勿受。」

孟尝君曰:「何哉?」公孙戍曰:「小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闻君于齐5>能振达贫穷,有存亡继绝6>之义。

小国英桀7>之士,皆以国事累8>君,诚说9>君之义,慕君之廉也。

今君到楚而受象床,所未至之国,将何以待君?臣戍愿君勿受。」

孟尝君曰:「诺。」

公孙戍趋而去。

未出,至中闺10>,君召而返之,曰:「子教文无受象床,甚善。

今何举足之高,志之扬也?」公孙戍曰:「臣有大喜三,重11>之宝剑一。」

孟尝君曰:「何谓也?」公孙戍曰:「门下12>百数,莫敢入谏,臣独入谏,臣一喜;谏而得听,臣二喜;谏而止君之过,臣三喜。

输象床,郢13>之登徒14>不欲行,许戍以先人之宝剑。」

孟尝君曰:「善。

曰:「急受之。」

因书门版曰:「有能扬文之名,止文之过,私得宝于外者,疾15>入谏。」

〔注解〕(1)典故或见于《左传.桓公十三年》。

相齐,封于薛,号孟尝君。

好养贤士,食客数千人。

(3)楚二、表“调动、补任”的词语。 1.改:改任官职。:古国名。

周成王封熊绎于楚,春秋时称王,都郢,为战国七雄之一,领有今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及河南南部等地,后为秦所灭。

(4)公孙戍:生卒年不详。

孟尝君门人。

(5)齐:古国名。

周武王封姜太公于齐,传至战国时,君位被权臣田氏篡夺,为战国七雄之一,领有今山东省一带地方,后为秦国所灭。

(6)存亡继绝:使濒临灭亡者,继续存在。

见「存亡继绝」。

(7)英桀:才智优异出众。

桀,通「杰」。

(8)累:嘱托。

(9)说:通「悦」,音ㄩㄝˋ。

喜爱。

(10)中闺:宫中小门。

闺,上圆下方的小门。

(11)重:音ㄔㄨㄥˊ,外加。

(12)门下:门下食客。

上文所云「门人」亦同此。

(13)郢:春秋时楚国的都城,位于今湖北省江陵县。

(14)登徒:复姓。

(15)疾:通「急」,迅速。

〔参考资料〕《左传.桓公十三年》十三年春,楚屈瑕伐罗,斗伯比送之。

还,谓其御曰:「莫敖必败。

举趾高,心不固矣。」

典故说明 此处所列为「趾高气扬」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战国时,齐国大臣孟尝君到楚国为相,楚王送他象牙雕塑的床为见面礼,命登徒送去。

登徒觉得象牙床太贵重,要是不小心弄坏了可赔不起,便央求孟尝君的门人公孙戍想办法阻止此事,事成后愿以的宝剑做为答谢。

公孙戍答应帮忙,便去见孟尝君,劝他不要接受楚国的这个礼物,孟尝君问他为什么,他说:「您所到的小国,均敬仰您、信赖您,是听闻您在齐国能解救民生,使即将灭绝者得以存续。

那些的杰出人士,都将国事嘱托于您,是因为仰慕您的义气与廉节。

今天若接受楚国这个贵重的礼物,那么其他您尚未造访的要如何接待您呢?所以臣劝您不要接受这份厚礼。」

孟尝君问他:「你要我别收这份礼的建议是很好,但是你为什么走路时把脚抬得那么高?样子显得那么神气?」公孙戍说:「因为我有三件喜事,还外加一支宝剑。」

孟尝君问他说的是什么,他说:「您有门下食客好几百人,都没人敢进谏,只有我敢,这是一喜;再者,我的谏言又获得采纳,这是二喜;进谏后可使您免于过错,这是三喜。

此外,登徒不愿护送象床,他允诺:我如果帮了他的忙,便送我宝剑一把作为答谢。」

孟尝君问他是否收到宝剑,他说还没有。

孟尝君不但要他赶快去把宝剑收下,还在门板上写下:「能使我扬名、阻止我犯错,纵然私下收受宝物的人,都请快来进谏。」

除了《战国策》之外,时间较早的《左传》已有「举趾高」的说法。

《左传.桓公十三年》:「春,楚屈瑕伐罗,斗伯比送之。

还,谓其御曰:『莫敖必败。

举趾高,心不固矣。

』」说的是:斗伯比觉得莫敖走路时脚抬得很高,显得很骄傲,必定会失败。

不过,在《战国策》中,除了「举足之高」的用法又接以「志之扬」,语义较完整。

后来「趾高气扬」这个成语应该就是从《战国策》演变而出,用于形容人骄傲自满、得意忘形。

书证 01.清.苏桓〈报陈龙媒书〉:「士君子失意落节,磊块不堪,咄嗟展转,难以言譬。

稍获知遇,趾昂气粗,好恶横中,苍白易外。」

用法说明 近义词:

反义词: 辨识 参考语词 趾高气扬

文言文出有贬官之意吗

1. ·文言文中表示升官贬官常用词是什么 升官: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指南录 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

(2)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 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3)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就是贬官

(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如《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贬官:"谪"字表示贬官。具体如"谪守","谪戍" 也可单字使用。还有"贬""降"等。

"迁"一般可以指升官也可以指贬职。古代右尊左卑。所以"左迁"也是贬职的意思。

2. “除”在古文中指授予官职,是升官,还是贬官呢

“除”在古文中指授予官职,没有升官或贬官的意思。

如:《汉书·景帝纪》初除之官。注:“凡言除者,除故官就新官也。意思是新任命的官员。注:“凡是说除的,都是授予新职”。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柩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意思是我被任命为右承相兼枢密使,统率全国各路兵马。

又如:除授(授予官职);除召(为任官而被召);除官(授官,除去旧职以任新职)

关于任职授官的有:

任(担当,担任)《史记·蒙恬传》:“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毅,蒙毅,人名)

译文:蒙恬在外镇守边关,蒙毅在朝廷为筹划日常政务。

授(授官,任命)《汉书·翟方进传》:“遣使者持黄金印、赤韨縌,朱轮车,即军中拜授。”

译文:派遣使者携带黄金印,赫发继,朱轮车车,就在军中拜授。

除(任命,授职)李密《陈情表》:“除臣洗马。”

译文:任命我为太子的侍从。

拜(授给官职)《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拜亮为丞相。”

译文11.夺:削去,罢免。如高启《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授给授给丞相一职。

用于布衣任官的多为“征、辟、荐、举、起、拔、点”等:

征(征召,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聘知名人士充任官员。古时写着“徵”,现简化成“征”)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古代官职

3. 文言文中表示“升官”、“贬官”的常用词是什么

文言文中表示“升官”、“贬官”的常用词是:

1. 辟:由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2. 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3. 荐:由地方 向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4. 举:由地方 向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5. 授:授予官职。

6. 选:通过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7. 起:重新启用,任以官职。

8. 复:恢复原职务。

9. 征:由朝廷征聘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10. 仕:做官。

11. 任:担负、担任

12. 迁:调动改派。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降等。

公孙戍于是快步离去,但是还没出门就被叫回来。13. 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

14. 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

15. 窜:放逐、贬官。

16. 免:罢免官职。

17. 夺:削去,罢免。

18. 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19. 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

4. 我是一名高三生请问:文言文中表示贬官的字眼有

文言文中表示贬官的字眼有:

1.贬:①降低官职,降级。②降职并外放。如①《三国志·诸葛亮传》: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②《新唐书·柳宗元传》:贬邵州剌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③《旧唐书·刘禹锡传》:贬连州刺史。

2.窜:放逐、贬官。如韩愈《进学解》:暂为御使,遂窜南夷。

3.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梁启超《谭嗣同传》:既而胡即放宁夏道。

4.谪:降职,封建时代把高级官吏降职并调到边远地方做官。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5.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如柳宗元《送李渭赴京师序》:过洞庭,上湘江,非有罪左迁者罕至。

6.左除、左降、左转:降职。如《新唐书·裴延龄传》: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 (张)滂等官。

7.出:离开京城外调,一般指贬官(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有时也指平调。如①《晋书卷二十八》:韦仁约弹右仆射褚遂良出为同州刺史。②《后汉书·张衡传》:永和初,出为何间相。③《晋书卷二十八》:迁侍中,以出为征虏将军。

8.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如《后汉书·明帝纪》: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 受其殃。

10.免:罢免官职。如《史记·吕后本纪》:王陵遂病免归。

5. ·文言文中表示升官贬官常用词是什么

网络搜集自 一(18)苏铭辉朱韵梦 文言文段多是选自人物传记,文章在记叙其生平时常涉及职位的变迁,而那些表官职变迁的文言词语对文义的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掌握这些词语对准确理解人物生平及相关官场沉浮很有帮助。

现将常见表官职变动的词语辑录如下,供同学们训练、记忆。一、表“授官、做官”的词语1.辟:由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如①《晋书·谢安传》: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②《宋史·辛弃疾传》: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

2.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如①李密《陈情表》:寻蒙国恩,除臣冼马。

②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③《南史·虞愿传》:除太常丞,尚书祠部郎,通直散骑侍郎。

3.察:考察后予以、选举。如《三国志·吴主传》:郡察孝廉,州举茂才。

4.荐:由地方 向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①《宋史·侯可传》:韩琦安,荐知泾阳县。

②《汉书·平帝纪》:诸有藏及内恶未发而荐举者。③《谭嗣同》:公以学士徐公致荐,被征。

5.举:由地方 向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①《左传·宣三十年》:举不失德,赏不失劳。

②《文选·陈情表》: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③范晔《后汉书·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④《左传?襄公三年》:举其偏,不为。 6.授:授予官职。

如①《汉书·翟方进传》:遣使者持黄金印,赫发继,朱轮车,即军中拜授。②《宋史·辛弃疾传》: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

7.选:通过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如《史记·李将军列传》:李陵既壮,选为建章监,监诸骑。

8.起:重新启用,任以官职。如①《元史·贾鲁传》: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院都事。

②《战国策》:起樗里子于国。 9.复:恢复原职务。

如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后汉书·张衡传》 10.征:由朝廷征聘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征召,特指君招臣。如①《后汉书·王涣列传》:岁余,征拜侍御史。

②范晔《后汉书·张衡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③梁启超《谭嗣同传》: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被征。

11.仕:做官。如《论语·子张》:学而优则仕。

12.仕宦:做官,任官职。如《孔雀东南飞》: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13.仕进:进身为官。如《晋书·许迈传》:迈少恬静,不慕仕进。

14.任:担负、担任。如《史记?蒙恬传》: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如《宋史·范仲淹传》:(范仲淹)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 2.调、徙、转:调动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

如①《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调为陇西都尉。②《史记·淮阴侯列传》:徙齐王信为楚王。

③范晔《后汉书·张衡传》: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④《史记·高祖本纪》:徙韩王信太原。

⑤《隋史·徐文宝传》:文宝处法平允,考绩连,转大理正。⑥《宋史·理宗纪》:程大元、李和以下将士六百一十三人补转官资有。

⑦《张衡传》:再转,复为太史令。 3.迁:调动改派。

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降等。如范晔《后汉书·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又如不韦迁蜀,世传吕览。《史记·太史公自序》 4.累迁:表示多次调动。

如范晔《后汉书·赵咨传》:累迁敦煌太守。 5.放:京官调任地方官。

如梁启超《谭嗣同》: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 6.出:京官外放,与“放”意思相近。

如范晔《后汉书·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7.补:补任空缺官职。

如①《汉书·萧望之传》:迁补太守卒史,举贤良为大司农丞。②《汉书·萧望之传》:是时选博士谏大夫通政事者补郡国守相,以望之为平原太守。

③《汉书·王尊传》: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 8.荫补:靠先人的业绩补缺做某官。

如①《新唐书?李德裕传》:以荫补校书郎。②《梅圣俞诗集序》: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

如①《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拜亮为丞相。②《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③《史记·淮阴后列传》: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④《指南录后序》:于是辞相印不拜。

2.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晋爵”。

3.加:加封,即在原来官衔上增加某种荣衔,一般可以享受一些特权。如《宋史·辛弃疾传》: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

4.超迁:越级升迁。如①《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孝文帝说之,超迁。

一岁中至太中大夫。②《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

5.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官职。如①《南史·受之乎?」公孙戍曰:「未敢。」何远传》:武帝闻其能,擢为宣城太守。

②《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6.超擢:破格提拔。

如梁启超《谭嗣同》:奏对称旨,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 7.陟。

6. 您好,我是一名高三生请问:文言文中表示贬官的字眼有那些

表“贬官、免官”的词语。

1.贬:①降低官职,降级。②降职并外放。

如①《三国志·诸葛亮传》: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②《新唐书·柳宗元传》:贬邵州剌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

③《旧唐书·刘禹锡传》:贬连州刺史。2.窜:放逐、贬官。

如韩愈《进学解》:暂为御使,遂窜南夷。3.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

如梁启超《谭嗣同传》:既而胡即放宁夏道。4.谪:降职,封建时代把高级官吏降职并调到边远地方做官。

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5.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

如柳宗元《送李渭赴京师序》:过洞庭,上湘江,非有罪左迁者罕至。6.左除、左降、左转:降职。

如《新唐书·裴延龄传》: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 (张)滂等官。7.出:离开京城外调,一般指贬官(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有时也指平调。

如①《晋书卷二十八》:韦仁约弹右仆射褚遂良出为同州刺史。②《后汉书·张衡传》:永和初,出为何间相。

③《晋书卷二十八》:迁侍中,以出为征虏将军。8.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

如《后汉书·明帝纪》: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 受其殃。9.黜、绌:废掉官职。

如①《国语·晋语一》:(晋献)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②《司马迁〈屈原列传〉》:屈平既绌。

③高启《书博鸡者事》: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10.免:罢免官职。

如《史记·吕后本纪》:王陵遂病免归。11.夺:削去,罢免。

如高启《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四字成语开头足

孟尝君听了觉得有9.黜、绌:废掉官职。如①《国语·晋语一》:(晋献)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②《司马迁〈屈原列传〉》:屈平既绌。③高启《书博鸡者事》: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道理,立即接受他的建议。

1. 用足开头四字成语 1. 足不出户】脚不跨出家门。

2. 足食足兵】食:粮食;兵:武器。粮食充足,武备修整。

3. 足音跫然】跫:脚步声。原指长期住在荒凉寂寞的地方,对别人的突然来访感到欣悦。后常比喻难得的来客。

4. 足智多谋】足:充实,足够;智:聪明、智慧;谋:计谋。富有智慧,善于谋划。形容人善于料事和用计。

5. 足兵足食】粮食、军备充足。

6. 足不出门】不出大门一步。指闭门自守。

8. 足不履影】比喻循规蹈矩。

9. 足不逾户】不出大门一步。指闭门自守。

10. 足尺加二】比喻过分、过头。

11. 足蹈手舞】犹言手舞足蹈。形容喜悦到极点时的样子。

12. 足高气强】犹言趾高气扬。

13. 足高气扬】犹言趾高气扬。

14. 足茧手胝】指由于辛劳而使手和脚上生了老茧。

15. 足趼舌敝】指费了许多力气和口舌。

16. 足食丰衣】丰衣足食。形容生活富裕。

17. 足踏实地】犹言脚踏实地。

18. 足衣足食】衣食丰足。指生活富裕。

19. 足音空谷】比喻难得的人物或言论。

20. 足足有余】形容充三、表“升官、加封”的词语。 1.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足、宽裕,支用不完。

2. 足开头的四字词语有什么

足音跫然 跫:脚步声。原指长期住在荒凉寂寞的地方,对别人的突然来访感到欣悦。后常比喻难得的来客。

足食足兵 食:粮食;兵:武器。粮食充足,武备修整。

足不出户 脚不跨出家门。

足智多谋 足:充实,足够;智:聪明、智慧;谋:计谋。富有智慧,善于谋划。形容人善于料事和用计。

足衣足食 衣食丰足。指生活富裕。

足兵足食 见“足食足兵”。

足不出门 同“足不出户”。

足不窥户 同“足不出户”。

足不履影 比喻循规蹈矩。

足不逾户 见“足不出户”。

足尺加二 比喻过分、过头。

足蹈手舞 犹言手舞足蹈。形容喜悦到极点时的样子。

足高气强 见“足高气扬”。

足高气扬 犹言趾高气扬。语本《战国策·齐策三》:“公孙戍趋而去。未出,至中闺,君召而返之,曰:‘子教文无受象床,甚善。今何举足之高,志之扬也?’”

足趼舌敝 谓费了许多力气和口舌。

足茧手胝 谓由于辛劳而使手和脚上生了老茧。

足食丰衣 丰衣足食。形容生活富裕。

足踏实地 犹言脚踏实地。

足音空谷 比喻难得的人物或言论。

足足有余 形容充足、宽裕,支用不完。

3. 不足开头的四字词语

【不足齿数】足:值得.表示数不上,不值得一提.【不足挂齿】不足:不值得;挂齿:放在嘴上讲.表示不值得一提.【不足回旋】回旋:转动.形容处境局促,不便转身.【不足介意】不值得放在心上.【不足轻重】犹言无关紧要.【不足为道】足:值得;道:说.不值得一说.【不足为法】不值得学习、效法.【不足为怪】不足:不值得.不值得认为奇怪.【不足为据】足:够得上;据:证据.不能作为依据.【不足为虑】不值得忧虑担心.【不足为凭】不能当作凭证或根据.【不足为奇】足:值得.不值得奇怪.指某种事物或现象很平常,没有什么奇怪的.【不足为训】足:够得上;训:法则,.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不足为意】不值得介意.【不足与谋】与:和.不值得和他商量.【不足之处】不完善的地方.【不足为外人道】不必跟外面的人说.现多用于要求别人不要把有关的事告诉其他的人.。

4. “足”字开头的四字词语接龙有哪些

足不出户→户枢不朽→朽木粪土→土崩鱼烂→烂若披锦

释义:

足不出户[zú bù chū hù]:脚不跨出家门,形容不与外界接触

朽木粪土[xiǔ mù fèn tǔ]:比喻不堪造就、对没有用处的人。

土崩鱼烂[tǔ bēng yú làn]:比喻内部发生动乱。

烂若披锦[ làn ruò pī jǐn]:文章璀璨烂漫,像披上五彩斑斓锦绣。比喻文章富于文采。

出处;

足不出户: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五:“却说苏盼奴自赵司户去后,足不出门,一客不见,只等襄阳来音。”

户枢不朽:《三国志·吴普传》:"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有户枢不朽是也。"

朽木粪土:《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土崩鱼烂:汉·陈琳《为曹洪与魏文帝书》:"若乃距阳平,据石门,摅八陈之列,骋奔牛之权,焉有土崩鱼烂哉。"

烂若披锦: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渊文烂若披锦,无处不善;陆文若排沙简金,往往见宝。”

用法:

足不出户:主谓式;作宾语。

户枢不朽: 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朽木粪土: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土崩鱼烂: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烂若披锦:作宾语、定语

5. 四字成语大全查询分字开头举足什么

举足轻重

jǔ zú qīng zhòng

[释义] 一挪动脚;就会影响两边的分量。原指一个实力强的人处于两方之间;只要稍微偏向一方;就会打破均势。比喻地位极其重要;足以左右全局。

[语出] 《后汉书·窦融传》:“方蜀汉相攻;权在将军;举足左右;便有轻重。”

[正音] 重;不能读作“chónɡ”。

[近义] 至关重大

[反义] 无足轻重无关大局

举手投足

jǔ shǒu tóu zú

[释义] 投足:踏脚。一抬手一踏脚。形容轻而易举;毫不费力。

[语出] 唐·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如有力者;哀其穷而运转之;盖一举手一投足之劳也。”

[近义] 轻而易举易如反掌

[反义] 难于登天

[用法] 一般作主语、谓语、定语。

[结构] 主谓式。

足开头的四字词语有什么?

扩展资料

足音跫然 跫:脚步声.原指长期住在荒凉寂寞的地方,对别人的突然来访感到欣悦.后常比喻难得的来客.

足食足兵 食:粮食;兵:武器.粮食充足,武备修整.

足不出户 脚不跨出家门.

足智多谋 足:充实,足够;智:聪明、智慧;谋:计谋.富有智慧,善于谋划.形容人善于料事和用计.

足衣足食 衣食丰足.指生活富裕.

足兵足食 见“足食足兵”.

足不出门 同“足不出户”.

足不履影 比喻循规蹈矩.足不窥户 同“足不出户”.

足不逾户 见“足不出户”.

足尺加二 比喻过分、过头.

足蹈手舞 犹言手舞足蹈.形容喜悦到极点时的样子.

足高气强 见“足高气扬”.

足高气扬 犹言趾高气扬.语本《战国策·齐策三》:“公孙戍趋而去.未出,至中闺,君召而返之,曰:‘子教文无受象床,甚善.今何举足之高,志之扬也?’”

足趼舌敝 谓费了许多力气和口舌.

足茧手胝 谓由于辛劳而使手和脚上生了老茧.

足食丰衣 丰衣足食.形容生活富裕.

足踏实地 犹言脚踏实地.

足音空谷 比喻难得的人物或言论(2)孟尝君:田文,生卒年不详,战国时齐之公族。.

足足有余 形容充足、宽裕,支用不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a19126499204@126.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