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当地分享 >

定陵挖掘人员 定陵挖掘人员结局

郭沫若以勘察明朝历史为由,挖掘定陵后,痛失了哪些宝贵的文物?

郭沫若可以说就是我们民族的大罪人,他所提议挖掘的皇陵,使得我们失去了很多的宝贝,并且挖出来的文物根本就没有办法所保存。很多的文物全都失去了颜色。从这以后才不再挖掘皇陵。

定陵挖掘人员 定陵挖掘人员结局定陵挖掘人员 定陵挖掘人员结局


明朝的宝物有很多,比如说一些字画,还有就是各种八股文是当时最盛行,问人也喜欢看的书

当时没有专业的文物保护技术,使得刚出土的文物收到了严重的损害,其中以丝织品为主,大量的丝织锦布因为接触到水汽而严重损坏。

他痛失了金丝楠木棺材和很多玉器瓷器,这些都是价值连城的东西,但是由于当时的考古技术有限,挖掘时破坏了很多。

由于当时的文物保护技术落后导致很多的文物在出土的瞬间就化为灰烬,在出土的3000余件文物里有许多非常宝贵的文物:明朝丝织锦布、罗纱锦织 、金丝楠木棺材这几样是其中最为宝贵的文物。其中明朝丝织锦布、罗纱锦织都是由于方法不当暴露在环境中导致文物遭到破坏,而金丝楠木棺材则是在运输的过程中不幸丢失。

因为当时文物考古的保护工作根本就达不到,万历的龙袍在出土的一刹那就很快就氧化,变的破损。

朱自清有没有参与发掘定陵?

没有,朱时还没有解放。定陵挖掘是在建国后开展的。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现代作家。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他的妻子名叫陈竹隐。

1956年,新成立第七年,当时的北京市吴晗与的历史学家郭沫若共同上报了挖掘明朝定陵墓的请示。

郭先生力主挖掘皇陵,先拿定陵试手的挖掘现场老照片,教训惨痛!

1955年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时任北京市副的吴晗等人联名向政务院,请求发掘明成祖永乐的陵墓长陵,很快就获得了批准。不过,由于长陵建造面积实在是太大,一时难以找到墓道,考古学家们只好放弃原有,决定先找一个小一点的陵墓进行试掘,等积累一些经验后再发掘长陵。在其他十二陵的调查中,他们偶然发现定陵有塌陷漏洞,由此定陵成了最初上书发掘长陵的试验品。 经过数月挖掘,考古队终于找到万历地宫入口,考古队员正在取砖。 墓砖被取出后,一面白色的石门展现在人们眼前,这可不是一般的石门,这个大门是用整块汉白玉石雕的,考古队员正准备开门。 地宫中殿,照片中有三个宝座,是万历和他的两个皇后的。青花龙纹大缸特别显眼。 郭沫若在定陵地宫与发掘人员在一起。 汉白玉棺床一侧的陪葬品,由于年代久远,支架已经腐朽,文物散落一地。 万历朱翊钧和孝端、孝靖两位皇后的棺椁。 不幸的是,1966年,定陵被当做"牛鬼蛇神"批斗,万历及两位皇后的尸骨被焚。3口由上等金丝楠木制成的巨大红漆棺椁,本身质地坚固,虽然历经几百年,仍然完好无损,但也被扔至宝城之外的山沟中。 考古队长赵其昌(右)与同事在地宫中清理器物。 考古人员正在提取棺椁中的文物。 考古人员正在万历棺内提取文物。 万历棺椁打开后的实拍图,其身体早已腐烂,只剩骨架,侧卧曲肢,葬姿奇怪。(后来有专家说万历可能是个瘸子,其30年不上朝也可能与之有关)。 孝端皇后凤冠。 地宫出土的万历纯金皇冠,这个皇冠是由金丝编织起来的。 万历龙袍,发掘时因没有足够的技术支持。这件封尘多年的龙袍在与空气接触后后始迅速氧化,如令已径碳化破碎了,不过还是能从中看出其精致的程度。 由于没有专业的文物储藏库,定陵出土的3000余件文物在普通平房里经历了近60载寒暑,直到2015年11月19日,明十三陵「 ”文物大搬家”工作宣布完成,定陵出土的3000余件文物重回「 ”地下”,搬入 斥资3000多万元修建的地下文物库。 如何看待郭先生挖掘皇陵的行为?如果没有周总理,估计他还会继续下去。 (历史图影馆,敬候关注。欢迎转发、收藏、点赞、评论)

明定陵被挖掘后,万历和两位皇后的尸骨是怎么处理的呢?

由于当时的保护技术不行,棺材里面一打开接触到了空气,迅速的氧化变黑。由于当时的文化因素,万历和两位皇后的尸骨被当时的人们放在博物馆面前焚烧。

他们的尸骨挖掘出来后,被保存在文物仓库中,后来毁于人为的损坏和焚烧。

万历和他的两个皇后尸体腐烂,骨架完好,头发软而有光。 万历和两位嫔妃的尸骨被送进了博物馆陈列,供人参观。

把万历和两位皇后的尸骨放在定陵博物馆进行保护以及文物展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a19126499204@126.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