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轻松行 >

上海外滩建筑属于什么风格 上海外滩建筑的风格

清朝末年上海外滩的建筑风格是

巴洛克。截止到2022年9月13日,根据查询相关信息得知:清朝末年上海外滩是十分繁华的大都市,建筑风格为巴洛克。在清朝末年时,上海县城东门黄浦江岸外的大部分江岸是一片自然滩地,退朝时江水聚滞在河床中心,露出一大片滩地,涨潮时江水又没过河滩,黄浦江是上海的主要河道。

上海外滩建筑属于什么风格 上海外滩建筑的风格上海外滩建筑属于什么风格 上海外滩建筑的风格


外滩西方古典风情建筑主要有哪几种柱式?有什么象征意义?

外滩建筑柱式主要有英国古典式、英国新古典式、英国文艺复兴式的亚细亚大楼(原上海冶金设计院)、上海总会(今东风饭店)、浦发银行大楼(原汇丰银行大楼)、恰和大楼(今外贸局大楼)等,还有法国古典式、法国大住宅式、哥特式、巴洛克式、近代西方式、东印度式、折中主义式、中西掺合式等,呈现世界各国建筑共存的局面。

外滩段的街廓建筑讲究个性,构成了拼贴的场景效果。新古典主义墙面和巴洛克山花墙,有英国式的、意大利式的、法国式的、西班牙式等等。譬如,当初惠罗公司的新折衷主义风格,汇司公司和礼记洋行的新巴洛克清水红砖墙及扁平连续券,汇中饭店相间的红砖白墙和印度式侧向柱廊,沙逊大厦的美国装饰艺术造型和绿色穹隆顶等,都凸显建筑个性。

亚细亚大楼:

建于二年(1913年),是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在上海成立的办事处。史称“外滩第一高楼”,底段与上段都是巴洛克式造型,中段为现代主义建筑风格,是上海高层建筑中最年长的建筑。

上海外滩建筑群的介绍?

上海市区黄浦江滨外滩一带,遍布着一幢幢不同风格的西式建筑群,故有"世界建筑博览会"之称。包括古典主义风格的亚细亚大楼(1915年),英国古典式的上海总会大楼(1911年)、欧洲古典折中主义的海关大楼(1925年),仿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的汇中饭店大楼(1906年),装饰上采用传统建筑风格的银行大楼(1937年),百老汇大厦(1934年)等。

【历史】

150年前,当殖民者们踏上上海这块陌生的土地时,就看中了黄浦江的这片江滩。于是,这条曾经是船夫与苦工踏出来的纤道。经过百余年的建设,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这些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并存的建筑,已成为了上海的象征。

外滩,北起外白渡桥,南抵金陵东路,全长约1.5公里,东面靠着黄浦江,西侧是52幢风格各异的大厦,外滩的精华就在于这些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的外滩建筑群。的银行大楼、和平饭店、海关大楼、汇丰银行大楼再现了昔日"远东华尔街"的风采,这些建筑虽不是出自同一位设计师,也并非建于同一时期,然而它们的建筑色调却基本统一,整体轮廓线处理惊人的协调。无论是极目远眺或是徜徉其间,都能感受到一种刚健、雄浑、雍容,华贵的气势。

外滩原来是上海城厢外北面的沿江滩地,旧时俗称"黄浦滩",筑路后,名为黄浦路,1945年更名为中山东一路。

1840年以后,上海作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开始对外开放。

外滩旧景1845年英国殖义者抢占外滩,建立了英租界。1849年,法国殖民者也抢占外滩建立了法租界。自此到20世纪40年代初,外滩一直被英租界和法租界占据,并分别被叫作"英租界外滩"和"法兰西外滩"。公共租界的工部局和法租界的公董局分别为它们的市政组织和机构。租界俨然是一个区,西方列强以他们的方式经营、管理。建设租界,外滩就成了租界最早建设和最繁华之地。早期的外滩是一个对外贸易的中心,这里洋行林立,贸易繁荣。从19世纪后期开始,许多外资和华资银行在外滩建立,这里成了上海的"金融街",又有"东方华尔街"之称。于是,外滩成了一块"宝地"。在外滩拥有一块土地,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是名誉的象征。商行、金融企业在外滩占有一席之地后,即大兴土木,营建公司大楼。外滩的建筑大多经过三次或三次以上的重建,各国建筑师在这里大显身手,使面积不算大的外滩集中了二十余幢不同时期、不同、不同风格的建筑,故外滩又有"万国建筑博览"之称。百余年来,外滩一直作为上海的象征出现在世人面前。

1843年上海开放后,英国第一任驻沪领事巴富尔,看中了外滩一带地方,在1845年以上海道台公布的所谓"上海土地章程"为根据,划定外滩在内的800亩土地为英租界。1849年法国也在英租界的南侧划得986亩土地为法租界。但临江而立的巍峨参差的万国建筑博览群,是到上世纪初,特别是在二十、三十年代才建造起来的。它从这一时期起,逐步成为远东的经济中心的象征。经过百年历史沧桑的外滩,在1992-1993年大规模的改造工程后,旧貌换新颖,景色更为迷人,被中外游客评为上海"最喜爱的风景点"。

上海外滩的欧式老建筑各自的背景历史是怎样的?

一、亚细亚大楼

5年(1916年)大楼建成。它是继上海总会之后另一幢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建筑,它的成功设计和营造,对以后外滩近代建筑向更高层次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大楼是一座折衷主义风格建筑,外观采用巴洛克风格辅以爱奥尼克柱式,巴洛克风格用曲面、曲线、断折、疏密等多种手法,突出立面与空间的凹凸起伏和运动感,讲究视觉效果,使建筑外貌雄奇华丽。大楼的大门直竖4根大立柱,门廊旁又有2根小立柱,使视觉产生纵深感,门券是拱形结构,采用半突圆浮雕花纹,使大门外形线条富于变化。门楣上是巴洛克式断山花雕塑,3~5层有巴洛克廊式阳台,大楼东南面的墙角做成凹弧形,给建筑增加了立体效果和旋涡形变化。建筑物平面呈回字形,使大楼犹如井壁,每层楼面外侧四面为办公室,内侧为宽敞走廊,安有2米高钢窗采光通风,使空气对流畅通光线明亮,这种回字形结构,是外滩建筑中仅见的。该楼初建时共7层,28年加盖1层。

二、上海总会(今东风饭店)

上海总会(Shanshai C1ub)也译作上海俱乐部,又称英国总会、皇家总会。清同治元年(1862年)始建时是一座英国式古典建筑,3层砖木结构,外墙用红砖镶砌。清宣统元年(1909年)在原址翻建新楼,首次采用以水泥为主的胶凝材料,打破了当时外滩建筑群千篇一律的砖木结构。新楼兼容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它的横直线条处理得体,尤其是横线条,给人平衡、匀称、和谐感觉。底层以正门为主轴线,形成两侧对称的图案,2~3层之间有6根贯通的爱奥尼克柱式,顶层南北两端各建1个典雅的巴洛克式塔顶,成为该建筑物的特殊标记。

新楼内设备考究。地下室为地滚球场,底层有长达34米的酒吧,为当时远东最长的酒吧(现已拆除)。楼内有能容纳2000多人的大宴会厅,300平方米的大厅内没有一根柱子,这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1956年后曾辟为国际海员俱乐部。

三、有利银行大楼(今有利大楼)

大楼建于5年,是上海第一幢钢框架结构的楼。建筑风格总体看来似乎属新古典主义,但比例失调,转角处又有巴洛克式的塔楼。正门以及两侧的窗格,广泛采纳巴洛克艺术富于旋转变化的图案,大门有爱奥尼克立柱装饰,因此大楼建筑风格更接近于折衷主义。

四、汇中银行(今市府大楼)

汇丰银行大楼于12年6月建成。该楼为钢框架结构.高5层,中部高突部位为7层,是外滩占地最广、门面最宽、体积的建筑。为外滩典型的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之一。新古典主义吸取了古代希腊、罗马建筑艺术风格的特点,用变换柱式和增加雕塑的手法给建筑增添典雅和庄重。大楼以正门和中部高突的圆顶连成的纵线为轴,形成两边对称,横向立面分三段处理,底层3扇大门采用罗马石拱券,外墙用巨石贴敷,给人以粗旷、坚固、稳定的感觉,2~4层中段,由6根科林斯柱式支撑,建筑类似罗马万神庙穹顶,明显挑出了建筑的主轴线,使建筑增加了宏伟的气势。

该楼营业大厅装饰华丽,铺高级柚木拼花地板,四周地坪是镶嵌美丽图案的各色大理石,大厅两侧排列2人合抱大理石立柱,其中4根是整块大理石雕成。大厅上端的藻井式天花板,显得富丽堂皇。楼上办公室有柚木雕花台度及门框,地板则用优质细木条拼成。大理石的楼梯有紫铜扶手。楼内装有冷暖气设备,自备柴油发电机和2口每小时可供水28000加仑的深井以及数台抽水泵,屋顶有蓄水池。大楼内有13部电梯,当时英人称其为“从苏伊士运河到远东白令海峡最华贵的建筑”。

五、江海关(今海关大楼)

该大楼16年12月第三次重建。为钢框架结构。立面有现代派痕迹,大楼正面外墙全部用花岗石垒砌,入口处为希腊陶立克柱式门廊,门楣由四根巨大的罗马花岗石圆柱支撑,柱顶为四方形,它既是建筑的承重部件,又给人以庄重的感觉。巨柱前有6扇拉门,上端有4堵窗间墙直至6楼,中间每层均有窗口,窗口间用一块浇有花纹的轻铝板相连。底层和6楼都有较宽的塑有石雕的屋檐,顶端建有4层高四方形钟楼一座,该钟之大为当时之最,整幢建筑体现了希腊古典式和近代建筑相结合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大楼共有电梯12部。

六、字林大楼(今桂林大楼)

大楼于12年建成作字林西报馆址。是一座后期文艺复兴式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高8层,为当时外滩的楼房。大楼以正门为主轴线,形成两面严格对称。横截面底层和2层用大石块作建筑贴面,给人粗犷质朴的感觉。3~7层是排列整齐的窗格,中间有古典柱式和文艺复兴时代的浮雕,8层两边穹形券窗,中间双柱式支撑的内阳台加上顶层塔顶,显出了建筑的变化。限于占地空间,建筑的高度和宽度的比例打破了常规,但处理方法是简洁的,又表现出近现代主义的某些特征。

七、汇中饭店(今和平饭店南楼)

饭店由英商上海旅馆股份有限公司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投资兴建。该楼总体上为仿文艺复兴式建筑,严格对称,用白砖砌清水外墙,每层以红砖勾勒腰线,建筑装饰较多地采用巴洛克样式,如门窗的设计变化多端,既有圆弧拱,又有平拱,屋顶原有花园,东西两端各有一座很大的巴洛克风格的凉亭,3年大火将屋顶装饰烧毁遂改为平台。当时,汇中饭店是上海的建筑,电梯设施也是上海最早使用。该饭店有客房120套,底层有可容300人同时就餐的大厅,必要时撤去餐桌可供千余人。辛亥革命成功后,上海各界人士就是假座这里,欢迎先生回国就任临时大的。

八、沙逊大厦(今和平饭店北楼)

该楼于18年建成。钢框架结构,10层(部分13层),大楼壮丽雄伟属早期现代派风格。建筑外观以垂直线条处理,简洁明朗。外墙除第九层及顶层采用泰山石面砖外,其余均采用花岗石砌筑,是外滩较早用花岗石砌筑的大楼,腰线及檐部处饰有花纹雕刻。大厦东立面用拟金字塔的19米高的方锥形紫铜屋顶,既增加建筑高度,又增强美观效果。

该楼装饰精致,豪华客房分别以中、英、法、意、德、美、印、日、西班牙等国风格装饰。

九、银行(中行大楼)

原址为德国总会,25年拆除,建银行大楼。大楼为钢框架结构,共17层(地下2层),由英商公和洋行和设计师陆谦受共同设计,立面是早期现代派风格,以垂直线条勾勒建筑轮廓,又溶入传统建筑风格。外墙用国产花岗石砌成,屋顶采用平缓的四方钻尖形盖绿色琉璃瓦,檐部施以石斗拱装饰,栏杆花纹及窗格也采用传统装饰,每层两侧有镂空“寿形图案。大门上方饰有孔子周游列国石雕(现已毁),门外有9级石阶,配以2扇紫铜图案雕饰大门。厅内天花板两侧有八仙过海雕饰(现已毁)。大楼设备精良,地下建有先进的保险库。大楼内装有电梯14部,还有一套子母钟,确保计时准确一致。

十、怡和洋行(今外贸大楼)

该行自开埠初设此,现大楼是9年第三次建造。建筑仿照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形式,用科林斯柱式。立面上将1~2层为一组,3~5层为另一组,形成水平状建筑标线,1~2层的门窗全部采用半圆拱式,配以粗犷大块面花岗石作建筑贴面,具有浓厚罗马大建筑风采。3楼有石栏杆阳台,3~5楼圆柱外侧各有石雕窗框。大楼装饰精致,窗口四周有多种雕饰,正门两旁有一对大壁灯,2楼有一个羊头雕饰。整个建筑给人以典雅、简朴、明朗的感觉。1983年加建2层。

十一、东方汇理银行(今东方大楼)

大楼建于宣统三年。建筑物以正门为主轴线,形成两边对称,外墙用石块贴面勾勒平整的线条。2根爱奥尼亚巨柱贯通2层,明显地表现了横三段式划分,底层的基座层和上面的标准层比例和谐,使整幢建筑平衡、匀称,显出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特征;同时大楼又采用许多巴洛克手法:2楼的廊式阳台,窗架上密布的装饰,顶部出檐有精致雕刻,入口处拱门上方有曲线状折断山花雕饰等。和谐、匀称、美丽、端庄是该建筑的突出优点。

十二、英国领事馆

原英领署办公楼在同治九年遭大火焚毁,现楼是同治十一年重建。成为目前外滩建筑群中建造最早、保存完好的楼房。它是一座典型的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的建筑。文艺复兴式建筑强调水平划分,在建筑轮廓上讲究整齐,统一和条理性。形成和谐、匀称、明朗、简朴的风格。英国领事馆的横线条就给人以突出的印象,水平向的厚檐,水平向的腰围,使整幢建筑显得平衡、匀称、端庄、厚实。

上海外滩建筑详细介绍

上海总会,原英国侨民活动的上海总会又称皇家总会。它是1910年建成,耗资白银45万两,是文艺复兴式风格。整幢建筑以正门为纵轴线,左右对称,显得和谐均匀而稳重。室内装修由日本设计师承担,参照日本帝国主义王宫的风格设计,故又称之为“东洋的伦敦”,这座近代建筑已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亚细亚大楼,被誉为“外滩第一楼”,建成于1906年,原名麦克波恩大楼。其高8层,建筑面积11984平方米,占地1739平方米。大楼外观具有折中主义风格。立面为横三段、竖三段式。底段与上段均为巴洛克式造型,中段为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大楼气派雄伟,简洁中不乏堂皇之气。可谓简繁相怡,华贵典雅。

日清大楼,将日本近代西洋建筑与古典建筑风格相揉和的日清大楼,被人们称为“日犹式”。该楼是由日本清汽船株式会社与犹太人合资建造。它建于1925年,位于中山东一路5号,楼高6层,占地1280平方米,底三层装饰比较简明,上三层有古典立柱和雕刻花饰,凹凸感强。整个建筑立面均用花岗石贴砌,与外滩的其他建筑交相辉映。日清大楼现由华夏银行和锦都实业总公司使用。

友邦大楼,这里曾是外国在上海开设的出版机构——《字林西报》馆。友邦保险公司于1998年正式整修入驻,故改名为“友邦大厦”。大楼的立面分三个层次。第一层以粗糙的大石块为贴面;第二层用水泥粉刷;第三层两侧为穹形券窗,加配以造型优雅的塔顶,尽显了建筑的变化及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匀称、和谐。

银行大楼,外滩的建筑素以欧洲风格见长,而银行大楼是为数不多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之一。大楼分为主楼和次楼。外墙为金山石,屋顶为平缓的四方攒尖顶,上盖绿色琉璃瓦,楼檐上用斗拱装饰。东立面从高到低有变形的钱币形镂空窗框。大门上方原有孔子周游列国石雕讲述了一个个令人神往的故事。营业大厅的天花板上原来还雕有“八仙过海”的图案。到处洋溢着古色古香的氛围。这些雕梁画栋、碧瓦飞檐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勤劳的结晶,让后人得以继承和发扬。

气象信号台,外滩标志性建筑之一,列入全国重点保护的建筑物。1884年,气象信号台,法国会创建的徐家汇天文台,在“洋泾浜”外滩(今延安东路外滩)设立气象信号台,信号台是直 竖地上的一根长木杆,根据天文台传来的气象信息。1907年,重建圆柱形的气象信号,台统高50米,塔高36.8米,被人们称为“阿脱奴婆”式建筑。为保护这个建筑物,1993年外滩改造工程中,将它向东整体移位20米。

上海外滩有什么哥特式建筑的建筑物(代表性的)

上边说的都没有,稍微靠谱的有个1:1尺度的希拉神庙,没什么名气,和东方明珠隔江对望。外滩建筑风格只有两种:ART-DECO和复古主义.

哥德式建筑(英语:Gothic architecture),或译作歌德式建筑,是一种兴盛于中世纪高峰与末期的建筑风格.它由罗曼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发源于十二世纪的法国,持续至十六世纪,哥德式建筑在当代普遍被称作“法国式”(Opus Francigenum),“哥德式”一词则于文艺复兴后期出现,带有贬意.哥德式建筑的特色包括尖形拱门、肋状拱顶与飞拱.最富的哥特式建筑有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法国巴黎院.补充:哥特 (Goth)包含多种意思,主要有:1、哥特人的,哥特族 的(指曾入侵 罗马帝国 的一支 日耳曼民族 );2、 哥特式建筑 的(12至16世纪流行于 西欧 的 建筑风格 ,以尖拱﹑ 拱顶 ﹑ 细长柱等为特点);3、哥特派的,哥特风格 的(18世纪的一种文学风格,通常描述有神秘或气氛的 爱情故事 );4、指字体,哥特字体的;5、指颜色,红与黑 哥特(Gothic)这个特定的词汇原先的意思是西欧的 日耳曼 部族.在18世纪到19世纪的 建筑文化 与书写层面,所谓“哥特复兴”(Gothic Revival)将 中古 世纪的阴暗情调从历史脉络的墓穴中挖掘出来.哥特艺术 中世纪产生的第二种伟大的艺术形式,被意大利艺术家 瓦萨 里贬称为“哥特艺术”,也就是说,这是一种由北方蛮族哥特人创造出来的艺术风格,与具有古典文化那种均衡与和谐的观念 大相径庭 .很久之后,这个最初的贬义名称才成为对 12世纪 中叶法国开始出现的艺术风格的固定名称,而在欧洲的许多地方,它一直延续到16世纪中叶才结束.在这400年的漫长历程中,哥特艺术发展并演变成了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显然,要找出这个时期共有的风格特征是困难的;此外,在各个地区和各个世纪里,思想的、的、经济的以及的条件也大不相同.城市新兴的市民阶层以及与之相联的经济富裕,对这种风格的产生也同样有贡献,就像科学思想渗入了迄今只是基于信仰的 经院哲学 中那样.在11世纪末,亨利四世 与教皇格列高利七世之间的主教续任权之争,被认为是这个时期的一个明显的先兆.人在这个时期里冲破了一种固定的秩序的框框,冲破了迄今由教皇的精 神权 威和的世俗权威共同保障的秩序.而 罗马式 艺术则是那种世界秩序存在的艺术表现.罗马式大教堂都有东西两个圣坛,这使得教会与的均势显而易见.哥特艺术则是一种多层次结构的艺术表现.这种结构不再体现为形式抽象的比喻,而是与其本质相适应,产生出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教会试图通过神秘加高的建筑物来使信徒理解天国的奇妙,以 便通 过体验到上帝的一种新形式来使信徒虔信不疑.而骑士阶层则发展了一种强调尘世的文化,这表现在中世纪的 文学作品 中,宫廷的建筑与造型艺术中,也表现在一种对女性原来没有过的精神关系中.最后,独立的市民阶层新的讲求实际的精神,与新觉醒的现实意识一起,对整个文化生活发生了影响.中世纪晚期那些高大的市 民建 筑,证明了这个阶层已提高了的 自信心 .与哥特时期这种日益增进的分化相适应,原来确定的艺术形式也就分解为种种敏感精细的具体形式了.一个 哥特式 花窗的图案(图117~图120),由简单的三瓣式发展到哥特晚期的火焰式,同样是这种风格的特点,正如一幅哥特式 像衣服上画出的许多褶裥(图 144),或者一幢法国大教堂那多得令人眼花缭乱的厅堂,这点可以从其 平面图 上看出来(图114).形式的分化在哥特艺术中还没有发展到掌握 人与自然 的真实形态,而是开辟了形成风格的新的可能性,也就是把感官体验到的现象世界艺术地翻译成一种 超人 和 超现实 的绘画语言.

上边说的都没有,稍微靠谱的有个1:1尺度的希拉神庙,没什么名气,和东方明珠隔江对望。外滩建筑风格只有两种:ART-DECO和复古主义

上海外滩建筑的特点

上海外滩的建筑特点随着时间的变化有以下不同:

1、1840年到1850年代是南亚殖民地外廊式,房屋结构,图样都极为单纯,使早期的外滩建筑显得单调朴素,流露着一丝乡村气息;

2、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是新古典主义式,大多数是砖木结构或砖石钢骨混合结构、清水砖墙,但装修比较精美;

3、20世纪初至30年代,有装饰艺术风格的加入,这段时期外滩开始了大规模的建造时期,由于水泥等新型建筑材料的采用及世界“现代主义”建筑潮流的影响,进一步向高空发展。随着装饰艺术风格在欧美的流行并向世界范围传播,上海也紧随其后,给老旧的街景平添了全新的气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a19126499204@126.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