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旅游资讯 >

开平碉楼数量 开平碉楼现存多少座

开平碉楼建筑结构有什么特色?

楼高三层约10米,1-2层为红砖,第3层是青砖,那是光绪年间重修时留下的痕迹。墙体宽厚,四角各有一个落地式塔楼,“|”字型射击孔就开在塔楼3层的四面。迓龙楼的建筑造型与开平其他碉楼有很大的不同,这可能代表了开平碉楼的早期形态...

开平碉楼数量 开平碉楼现存多少座开平碉楼数量 开平碉楼现存多少座


中西合璧的民居 开平碉楼

中国国土面积位于世界第三,包含56个民族,鉴于各个地区的地貌、气候、习俗、环境的差异性,民居的样子也就多种多样。每一处民居都是当地人们的心愿、信仰以及所喜爱的物品所结合的产物,从而呈现出形态各异、美轮美奂的特色民居。现在就让 城市文化 带你一起来欣赏一下开平碉楼吧。

开平碉楼,位于 广东 省江门市下辖的开平市境内,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

广东开平市的田野上,一座座欧式古典风格的小楼与中国南方农村的传统土屋交错,形成中国绝无仅有的乡间景色。碉楼中西合璧,融会了各种建筑风格的精髓。开平境内最多的时候共有3000多座碉楼,目前尚存1800多座,分布在开平15个镇。这些碉楼是上世纪开平华侨与村民主动把外国建筑文化与当地建筑文化相结合的结晶。其数量之多,建筑之精美,风格之多样,堪称世界最大的“碉楼博物馆”。

雕楼类型及艺术特点,在建材上,有早期的泥墙楼(用灰沙、糖、盐、蚬壳、蚝壳等混合逐层锤打夯成),中期的青砖楼(用一般的青砖加厚建成),到最后的钢筋水泥楼(用钢筋混凝土按现代建筑用料建成);在类型上,约分三大类:

一是更楼或灯楼,这种楼一般建在村头或村尾,有些建在小山丘上,供民团及更夫使用,里面有探照灯及报警器,一旦发现匪贼立即报警,让村民准备。二是众楼,由十多户或几户人家合资兴建,这种碉楼有3~6层,每层设有2~4间房,如有匪贼或洪涝,各户人家可住进众楼,以避灾难。三是居楼,由华侨独资兴建,用于长久居住。开平碉楼中西合璧,碉楼的造型千姿百态。最大特点是按照自己的意愿选取不同的外国建筑式样综合一起,自成一体,既有古希腊、罗马的风格,又有哥特、伊斯兰、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的建筑要素,很难将开平碉楼具体归入国外某一个时期的某种建筑风格之中。

这些不同风格流派不同宗教的建筑元素在开平碉楼中和谐共处,表现出特有的艺术魅力。它在建筑结构上则充分体现了防卫功能,其共同特点就是门窗窄小,钢窗、铁门,墙身厚,顶层四面都有枪眼,楼顶还有瞭望台、探照灯、警报器等,在历史上对保护村民生命财产安全有极大贡献。

2001年6月25日,开平碉楼被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古村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在新西兰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得通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5处世界遗产,中国由此诞生了首个华侨文化的世界遗产项目。2017年12月,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什么是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与村落位于广东省江门市下辖开平市,始建于民国元年(1912年),是中国惟一由华侨集资兴建的中西结合建筑,同时是广东省惟一一个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景点,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平碉楼与村落是一个广义名词,实际上碉楼遍布整个江门市范围,包括新会区,开平市,恩平市,鹤山市,台山市等;但最著名的当属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最初的作用是用于居家防卫,民国元年因连年的战争导致兵荒马乱,广东地区匪患严重,当地一部分有钱的华侨担心自己的家人被匪徒伤害,于是修建了碉楼。碉楼整体结构方正,以青砖或钢筋水泥建造,墙体经过特别加固处理,甚至可以抵挡土炸弹的袭击,固若金汤,有效防止了匪徒侵犯。

而当地华侨因长期留洋,学习到很多西方的先进理念,于是将西方建筑风格融合进中式建筑,反映在碉楼之上,开平碉楼大部分都设计有罗马柱,拱门,雕花等,各自呈现出异域风情。

开平碉楼是江门市一张城市名片,在江门人心目中有重要的地位,在江门市文化中碉楼所占比很大,为世界研究中西文化结合和华侨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开平碉楼的历史由来是什么?

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下辖的开平市境内,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

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古村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在新西兰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得通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5处世界遗产,中国由此诞生了首个华侨文化的世界遗产项目。

按建筑材料不同可分为钢筋水泥楼、青砖楼、泥楼、石楼等。

碉楼(15张)

钢筋水泥楼

钢筋水泥楼多建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华侨吸收世界各国建筑不同特点设计建造的。整座碉楼的用料全部用水泥、砂、石子和钢筋建成,建成之后,极为坚固耐用,但由于当时的建筑材料靠国外进口,造价较高,为节省材料,也有的在内面的楼层用木阁组成。

青砖楼

青砖碉楼包括内泥外青砖、内水泥外青砖和青砖砌筑3种。内泥外青砖。这种碉楼,实际上就是上面说的泥砖楼,不过,它在泥墙外表镶上一层青砖,这样,不但美观,而且可以延长碉楼的使用寿命。内水泥外青砖。这种碉楼的墙,表面看上去是青砖建筑,其实是里、外青砖包皮,中间用少量钢筋和水泥,使楼较为坚固,但又比全部用钢筋水泥省钱,且保持美观的特点。青砖楼。全部用青砖砌成,比较经济、美观、耐用,适应南方雨水

开平碉楼

多的特点。

泥楼

泥楼包括泥砖楼和黄泥夯筑楼两种。泥砖楼是将泥做成一个个泥砖晒干后用作建筑材料。为了延长泥砖的使用寿命,工匠们在建筑泥楼时,往往在泥砖墙外面,抹上一层灰沙或水泥,用以防御雨水冲刷,从而起到保护和加固的作用。黄泥夯筑的碉楼是用黄泥、石灰、砂、红糖按比例混合拌成作为原料,然后用两块大木板夯筑成墙。这样夯筑而成的黄泥墙,一般有1尺多厚,其坚固程度可与钢筋水泥墙相比。

石楼

石楼用山石或鹅卵石作建筑材料,外形粗糙,矮小,却坚固耐用,这种碉楼数量极少,主要分布在大沙等山区[2]。

按使用功能分

按功能不同可分为众楼、居楼、更楼等,其中居楼最多。

开平碉楼

众楼

众楼建在村后,由全村人家或若干户人家集资共同兴建,每户分房一间,为临时躲避土匪或洪水使用。其造型封闭、简单,外部的装饰少防卫性强。在三类碉楼中,众楼出现最早,现存473座,约占开平碉楼的26_。

居楼

居楼也多建在村后,由富有人家独资建造,它很好地结合了碉楼的防卫和居住两大功能,楼体高大,空间较为开敞,生活设施比较完善,起居方便。居楼的造型比较多样,美观大方,外部装饰性强,在满足防御功能的基础上,追求建筑的形式美,往往成为村落的标志。居楼数量最多,现存1149座,在开平碉楼中约占62%。

更楼

更楼主要建在村口或村外山岗、河岸,高耸挺立,视野开阔,多配有探照灯和报警器,便于提前发现匪情,向各村预警,是周边村落联防需要的产物。更楼出现时间最晚,现存221座,约占开平碉楼的12%。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a19126499204@126.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