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旅游资讯 >

莫高窟的特点 莫高窟的特点是

四大石窟的特点

2、敦煌莫高窟在哪里。

四大石窟的共同特点二、分时期介绍如下:是以文化为特色的巨型石窟艺术景观。各自的特点如下:

莫高窟的特点 莫高窟的特点是莫高窟的特点 莫高窟的特点是


3、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古代、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莫高窟:

2、云冈石窟:

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

龙门石窟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窟内造像雕刻精湛,内容题材丰富,被誉为世界伟大的古典艺术宝库之一。

4、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显著特点是洞窟所处位置极其惊险,大都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洞窟之间全靠架设在崖面上的凌空栈道通达。

四大石窟的艺术价值

1、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国务院公布为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请说明莫高窟第45窟的特点

飞天壁画

莫高窟第45窟的特点:壁画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精美的壁龛和佛像雕刻,展示了唐代艺术的独特魅力和辉煌成就。

第45窟作为莫高窟盛唐时期的的代表窟之一,其形神兼备,栩栩如3、龙门石窟:生的塑像和壁画中刻画精细的各种人物形象,直接反映了当时各阶层人们的生活风貌,给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莫高窟:飞天是莫高窟有特色的标志,从十六国北凉到北魏,大约170余年,此时期的敦煌飞天深受印度和西域飞天的影响,大体上是西域式飞天。但这一时期两个朝代的飞天特点也略有不同。

四大石窟区别是什么 四大石窟区的介绍

莫高坐落于河西走廊的西部尽头的敦煌。它的开凿从十六国时期至元代,前后延续约1000年,这在石窟中。它既是古代文明的一个璀璨的艺术宝库,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曾经发生过的不同文明之间对话和交流的重要见证。窟

3、龙门石窟的特点是体现了皇家意志和行为,反映出历史上一些风云的动向和经济态势的发展。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集中的地方。皇室贵族拥有雄厚的人力、物力条件,他们所主持开凿的石窟必然规模庞大,富丽堂皇,汇集当时石窟艺术的精华,因而龙门石窟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

4、麦积山石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洞窟所处位置极其惊险。洞窟大都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洞窟之间全靠架设在崖面上的凌空栈道通达。游人攀登上这些蜿蜒曲折的凌空栈道,不禁惊心动魄。古人曾称赞这些工程:峭壁之间,镌石成佛,万龛千窟。碎285窟有西魏年代确切的题识,并且表现出传统风格的进一步的发展和莫高窟与中原地区石窟造像的联系。此窟窟顶是一“斗四藻井”,四面坡面上画的是日天(伏羲)、月天(女蜗)、雷神、飞廉、飞天,还有成排的岩穴间的苦修者。苦修者的岩穴外面,有各种动物游憩于林下溪滨。窟顶的这些动物描写得真实自然而又富于感情。窟的四壁,大多是成组的一佛与二胁侍菩萨。但窟壁上方,往往有飞天乘风飘荡,下方有勇猛健壮的力士。南壁中部是《五百强盗故事图》。这一部分壁画和北魏末年中原一带流行的美术,有着共同的风格特点。例如菩萨和供养人的清癯瘦削的脸型,厚重多褶纹的汉族的长袍,也与顾恺之、陆探微创造出的“秀骨清像”人物造型风格相近。树木的画如如唐代张彦远所说的“刷脉镂叶,多栖梧菀柳”。可以代表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宗教美术的新形式。自人力,疑是神功。”

莫高窟西魏时期的飞天画有几种风格特点?

莫高窟又被称作千佛洞,洞内佛像居于正中心,两侧站立有、菩萨、天王、力士等,少的洞大概有3身,多的则有11身,以第96窟的弥勒佛坐像。

莫高窟西魏时期的飞天出现了两种不同风格特点的飞天,一种是西域式飞天,一种是中原式飞天。

中原式飞天,是东阳王元荣敦煌莫高窟的外观均为洞窟建筑,外表多为彩塑、绘画,洞窟大大小小分布于高15至30米米左右的断崖上一、概述:,上下排列1至4层不等,的洞窟有200多平方米,小的不到1平方米。出任瓜州刺史期间,从洛阳带来的中原艺术画风在莫高窟里新创的一种飞天。

莫高窟主要的艺术成就和艺术特色

敦煌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大泉沟河床西岸,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

莫高窟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建筑、塑像和壁画三者的有机结合上,系统反映了北魏、隋、唐等十多个朝代的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洞窟始凿于前秦建元二年,今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雕像2415尊,是我国现存石窟艺术宝库中规模、内容丰富的一座。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艺术风格。莫高窟还莫高窟艺术的特点表现在建筑、塑像和壁画三者的有机结合上。窟形建制分为禅窟、殿堂窟等多种形制;彩塑分圆塑等;壁画类别分尊像画、经变画、故事画等不同内容。莫高窟的艺术是融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文物宝库。在藏经洞中就曾出土了经卷、文书、织绣、画像等5万多件,艺术价值极高。

敦煌莫高窟的地理位置

查来的资料,供参考:

莫高窟的艺术是融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它是、也是世界现存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的艺术宝库。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1. 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省境内,距敦煌市城东南25公里处。这是规模、内容丰富的石窟群。莫高窟处于西北的荒漠之中。这里却是中西方交流之要冲,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敦煌莫高窟以壁画、泥塑著称。这里的壁画有4.5万多平方米,其内容除了佛经故事外,还有大量的人类渔猎、耕作、制陶的生活场景;也描绘了当时的生产交通工具,如车船、农具、织机等;还保留了大量的亭台楼阁、塔寺店铺、桥梁水榭等古建筑形象。莫高窟藏经洞(第17窟)中发现的也有着举世闻名的价值,它的存在及发现,使国内外学者研究敦煌有了丰富的依据,遂形成了专门学科“敦煌学”。敦煌莫高窟有五座唐宋木结构窟檐建筑,是现存建筑中的珍贵标本。

遗产特点及价值

内容涉及古代的艺术、历史、经济、文化、宗教、莫高窟现存洞窟半数以上为隋唐创建,其中大型洞窟,如初唐220窟、217窟,盛唐103窟、130窟等,以其壁画规模之宏伟,内容之丰富,造型之准确,色彩之灿烂,均非其他时代所能比拟。与前代偏重佛本生及说法图有所不同,这时的壁画布局一反旧式,四壁下层的叉不再出现,其位置被供养人所占,或者被通壁大画所代替,四壁上端的天宫伎乐,亦不再沿窟旋飞,而成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成员。大幅经变故事的完整构图多在左右两壁的中部,洞顶为华丽的藻井图案。藻井图案和经变四周围的长条边饰是敦煌绘画中装饰美术方面的重要成就。教学等领域,具有珍贵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人类的文化遗产。

敦煌莫高窟的外观

1、莫高窟艺术特点表现在建筑、塑像和壁画三者的有机结合上。窟形建制分为禅窟、殿堂窟、塔庙窟、穹隆顶窟、影窟等多种形制;彩塑分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壁画类别分尊像画、经变画、故事画、穹隆顶窟史迹画、建筑画、山水画、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国务院公布为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供养画、动物画、装饰画等不同内容。

莫高窟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后世各朝各代的不断完善扩大,成为了现今世界上保存规模,内容丰富的艺术圣地。

1、敦煌莫高窟的特点四个字。

莫高窟飞天壁画的造型和艺术特点是什么?

同一窟内的《尸毗王割肉贸鸽》壁画,表现尸毗王为从鹰口中救出鸽子的性命,愿割自己腿肉为赎的画面。壁面主体部分刻画尸毗王单腿垂坐,正在被割腿肉,上部一鹰正在追逐鸽子,右侧眷属惊惧哀劝,左为臣民敬仰赞叹,左下方一着胡服者持秤称肉,画面主题突出,情节完整,鸽子端立于国王手掌上,老鹰在国王脚前仰头陈述,这些细节的描绘,的特点是建筑、塑像和壁画三者的有机结合。石窟艺术源于印度,印度传统的石窟造像乃以石雕为主,而敦煌莫高窟因岩质不适雕刻,故造像以泥塑壁画为主。使故事情节更加丰富,独具匠心。

莫高窟北凉时的飞天多画在窟顶平棋岔角,窟顶藻井装西域式飞天继承北魏飞天的造型和绘画风格,其中的变化是作为香间神的乾闼婆,散花飞天抱起了各种乐器在空中飞翔,作为歌舞神的紧那罗,天宫伎乐,冲出了天空围栏,也飞翔于天空。饰中,佛龛上沿和本生故事画主体人的头上。

其造型和艺术特点主要是头有圆光、脸型椭圆,直鼻大眼,大嘴大耳、耳饰环绕,头束圆髻,或戴或蔓,或戴印度五珠宝冠,身材粗短,上体半,腰缠长裙,肩披大巾。由于晕染技法变色,成为白鼻梁、白眼珠,与西域龟兹等石窟中的飞天,在造型、面容、姿态、色彩、绘画技艺上都十分相似。

北周时代的敦煌莫高窟中的动物形象有哪些特点

敦煌石窟营建的一千年历程,时值历中上两汉以后长期分裂割据,走向民族融合、南北统一,臻于大唐之鼎盛,又由颠峰而式微的重要发展时期。在此期间,正是艺术的程序、流派、门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也是与艺术传入后,建立和发展了的理论与宗派,美术艺术成为美术艺术的重要门类,终完成了化的时期。

敦煌莫高窟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分别是早期中期和后期,这三个时期的代表作以及艺术特点详解如下:

254窟的《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采用“异时同图”的构图方式,将三王子山林中游猎,发现母虎饥饿不堪欲食其幼崽,遂发悲悯之心,坠崖舍身饲虎,其父4. 麦积山石窟也处于甘肃省境内,距天水市东南45公里处。这个石窟开凿于十六国时期,麦积山石窟有两大特色:一是其地势险峻,在现存石窟中;二是其泥塑艺术出类拔萃。麦积山石窟建在一座圆锥体、中间粗大、底部细小、状似农家麦垛的麦积山上。其洞窟多开凿在二三十米及至七八十米高的悬崖峭壁上,洞窟之间全靠架设在崖面上的凌空栈道通达。麦积山石窟保存了从北魏以来的数以千计的精美塑像,大的高达十五六米,小的仅二十多厘米,体现了千余年来各个时代塑像的特点,系统地反映了泥塑艺术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在石窟中,以麦积山石窟周围的风景为秀丽。树木繁盛,野花鲜艳,在山顶可见重叠嶂,云雾飘绕,构成风景“麦积烟雨”。母兄长悲痛欲绝,拾骨筑塔等情节统一组织在一个画面上。整个画面浑然一体,把不同时空发生的事情穿插组合,而主题却十分突出。人物和虎的造型十分生动,线条亦粗壮有力,由于时间久远,色调变得更加沉郁丰富,画面笼罩着强烈的悲壮气氛。

“尸毗王本生”和“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是北魏壁画中非常流行的本生故事。这些本生故事都是说佛的前生如何为救助旁人而牺牲自己的故事,借以宣传教义,有着浓厚的宗教情怀。

《九色鹿救溺》是莫高窟第257窟壁画的主要题材。画面以横卷式构图加以处理。情节从左右向中心发展,描述九色鹿将一落水者拯救后,反被此人出卖的故事。它赞扬了九色鹿王的忘我精神,鞭挞了忘恩负义的丑恶人性。艺术家生动地刻画了九色鹿那富有人格化的神态和不向邪恶屈服的倔强性格,增强了惩恶扬善、因果报应这一主题思想。这幅壁画无论在构图、色彩的处理上,都十分巧妙。以山峦、树石为构图上的自然分割物,分段描绘内容复杂的情节,每一个段落都附有文字说明,与汉代壁画相近。全画取横卷式分九个场面表现,人和动物多取侧面,背景山水无皴擦。线条有力,色彩浓重,造型具有装饰性。用深色染外缘,中间渐浅,用点亮的部分,加强体积感。这是从外来艺术中吸收的“凹凸法”。画中的山水,用土红或蓝绿等色平涂,尚无皴擦,具有装饰意味。树木的枝干是用土红色画的,树叶用绿色大笔涂染。这种艺术表现手法,说明了北魏时期莫高窟壁画,既继承了民族传统,也吸收了外来艺术的优点,并在这一基础上不断发展着。

莫高窟早期壁画,表现方法上用‘凹凸法”渲染,即用深色晕染外缘,到中间渐浅,亮部分用点染,表现出物像的体积感。设色浓重强烈,多用土红、粉红、蓝、草绿等色。形象轮廓的勾划,屈如铁丝,遒劲挺拔,可看出受到汉代壁画及印度、犍陀罗和中亚其他各国美术的影响,显示了对外来画法的大胆吸收。此外还有一些民族神话题材,例如249窟窟顶的狩猎图中除描绘了活泼的奔驰着的动物、人马,和山峦树木的骑射图像外,并有青龙、白虎、十二首虺龙等异兽以及东王公、西王母、伏羲、女娲等与的摩尼珠,阿修罗等穿插交织在同一画面中。这是传入后与玄学和神仙思想相结合的反映。说明艺术家们在汉晋绘画的基础上吸收并融合了外来艺术的内容、格式和技法,逐渐创造出式的艺术。从绘画风格的演变来看,北魏活泼厚重,西魏以后逐渐趋向文雅,透露出隋唐圆熟画风即将到来的征兆。

经变故事是以经典为题材而创作的壁画,亦称“经变”或“变相”。经变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唐代壁画为盛行的是“净土变”,宣扬今生来世之间的因果报应。大幅的经变画,特别是大量的西方净土变相,以巨大的场景画出楼台殿阁、七宝莲池、歌舞伎乐的一切美好的景物,可以说是唐代繁荣富庶的经济的曲折反映。欢快明亮的气氛,代替了阴森悲惨的情调;喜庆升平的极乐幻想,成为人们理想中的佛国世界。弥勒经变、法华经变、观音普门品等壁画中穿插了行旅、嫁娶、农耕、收获等大量生活场景,简练真实而富有情趣。

在172窟绘制的《西方净土变相》,采用自上而下的全景式构图,利用建筑物的造成空间深广的印象,层次繁密而有节奏,重点突出。画面以为中心,向四面放射。安祥地坐在富丽堂皇、复杂环回的宫苑,左右坐着观音和势至两大菩萨,周围环绕着罗汉、天王、力士以及众多供养菩萨。佛像前面的伎乐轻歌曼舞,与两旁的乐队互相对比呼应,上下左右飞天回翔,化生童子和神鸟等,似乎也在随声歌舞。加上金碧辉煌的楼台殿阁、宝池莲花、天空祥云,整个画面成了一个花团锦簇、气象万千的极乐景象。

在唐代壁画里1、早期壁画: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36个洞窟的壁画,满布于各窟的四壁、窟顶及塔柱各处,除了少量纯装饰性的题材外,主要题材包括具有情节性构图的佛传故事、佛本生故事、因缘故事,还有大量的菩萨、飞天、伎乐天、叉等的形象。讲述出世前经历的佛本生故事和佛出世成道后的佛传故事,内容丰富,情节生动,用以宣扬佛家忍让、善良与因果报应思想。其中艺术性的当数第254窟《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尸毗王割肉贸鸽》、第285窟《五百强盗成佛故事》、第257窟《九色鹿救溺》以及第290窟《佛传故事》等。,不仅形式多样,反映的生活更加广泛,而且对人物形象的刻划也更加深刻,对主题的表现也更加明显。例如220窟《维摩诘经变》是维摩诘和菩萨论辩时种种景象,以及各国王子来听的热闹的场面。维摩诘激动的富有个性的面部表情刻划了出来。维摩变的左右两下角绘有帝王出行参加的场面,衣着华丽,随从簇拥,与传世初唐画家阎立本的名作《历代帝王图卷》相比,毫不逊色。

艺术家们不但善于用华丽绚烂的色彩描绘豪华的场面,而且善于用多变的墨线刻画景物。魏晋时代的铁线描发展成兰叶描。在描画人物的面部时,有的线条圆滑流畅,有的粗重枯涩。在运笔时又有轻重徐疾,浓淡枯润的区别。在对103窟壁画中的维摩诘形象刻画上,工匠们用不同的线条画出须发和衣袍,达到“虬须云鬓,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和“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笔墨极具表现力。

3、晚期壁画:时间跨度历五代、宋、西夏、元四个时代。五代的敦煌壁画承袭了晚唐余韵,洞窟中仍有规模宏伟的钜制。如98窟的《劳度斗圣变》,壁画采用左右对称的构图形式,画出了劳度叉与舍利弗各坐一方,劳度叉惊惶失措,而舍利弗则泰然自若,在他们之间穿插着各种斗法的情景,形象地向信徒们展现了的法力无边。这些经变故事画内容丰富而多变化。其中很多动人的场面和情节都被处理得真实有趣。全图统一在摇撼一切的狂风中,可以看出构图技巧的能力。

宋代敦煌壁画的代表性作品是“五台山图”,以40多平方米的尺幅描绘了五台山为中心的城镇与乡村,其中有山川、河流、寺庙、市井、各色人物、各色建筑,对地理特点和标志性建筑物的描绘基本写实。五代和北宋时期的供养人往往尺寸极大,如真人甚至超过真人大小,敦煌地区的统治者曹议金也摹仿张议潮画了自己的出行行列。

元朝管辖敦煌时期,第3窟的壁画艺术有着独特的地位。此窟可以说是一个观音洞,大大小小的观音画满了壁间,尤其是南北两壁的“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她面部端庄慈祥,千臂珠圆玉润,素装无华,婷婷玉立。线描的运用是这幅画的特点,可谓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集铁线、兰叶、钉头鼠尾于一体,变化丰富。观音的衣裙轻柔细润,似有风动之感,可见创作者的线描功夫之深。此窟壁画的敷彩,与以往艳丽厚重不同,而是出之以简淡润泽,因而就更突出了线描的造型功能,堪称的上乘之作。

从以上三个时期敦煌莫高窟壁画的艺术特征与风格流变来看,莫高窟壁画从各个方面都表现了古代艺术家的创造才能和成就,而这些成就总是在继承了前代的传统,观察研究了生活,以及进行辛勤的劳动才有可能获得的。古代艺术家这些伟大的创造,曾经丰富并推进了当时的文化、思想。而今天它仍然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和艺术创作上的巨大启发。

什么是莫高窟?

莫高窟现有洞窟735个,保存壁画4.5万多平方米,彩塑2400余尊,唐宋木构窟檐5座,是石窟艺术发展演变的一个缩影,在石窟艺术中享有崇高的历史地位。敦煌石窟是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结合的立体艺术。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2、中期壁画:隋唐两个朝代是宗教艺术的鼎盛时期,艺术家们在不断吸收近域与外来影响的基础上,艺术表现技巧更加丰富,创作题材也空前广泛。宗教绘画艺术亦显得更为绚丽多彩。敦煌莫高窟壁画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意义。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唐代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取材范围更扩大了,表现形象更真实生动,构图更丰富复杂,技术更纯熟,充分表现了宗教艺术中世俗艺术的契机。从这些壁画中,可以看到唐代画家的艺术智慧和熟练的绘画技巧,既继承发展了汉、魏以来的壁画转统艺术,同时又吸收了外来艺术的长处,把壁画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他们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性,把主观想象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壁画作品愈发注意反映现实生活和刻划人物的精神气质,造型由粗犷而进入精细,形象准确生动,男子宽衣博带,气象雍容;女子体态丰腴,容貌端丽。尤其是菩萨形象,戴宝冠,穿天衣,生动有姿,光彩照人。衣装多用中间色晕染,层次浓淡富于变化,恰也反映出当时人们对现实生活中女性之美的认识和愿望。壁画大多线条熟练酣畅,飘逸自由而有韵律,设色灿烂绚丽,又很调和悦目。所描绘的歌舞欢乐场面,也正是当时帝王贵族生活的反映。唐代伎乐十分盛行,富贵之家都养着女乐伎以侍奉主人及同宾客共娱乐。《西方净土变》之所以显得那么动人,主要在于这种幻想中的“西方极乐世界’,是按当时现实生活的模样,加以渲染夸张描绘出来的。这些均表明隋唐时期的绘画,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艺术家非凡的创造力和高度的写实技巧,使隋唐宗教绘画的现实主义因素,得到充分地发挥。,是世界上现存规模、内容丰富的艺术地。

莫高窟与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合称为四大石窟。

莫高窟建筑结构特点

敦煌莫高敦煌莫高窟的创始年代,据初唐武周时代的“李君修佛龛记”碑文载,当始于前奏符坚建元2年(公元366年),后经历代开凿,蔚为大观。虽经一千六百余年的人为和自然的摧折,如今它仍保留下492个洞窟,4.5万平方米的壁画,如果排列起来,可以组成长达25公里的画廊。这些丰富多彩的壁画,昭示着中古时代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和伟大的创造力,是世界现存的艺术宝库。根据莫高窟壁画的题材内容、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大致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窟的外观

莫高窟是位于甘肃省敦煌市的一处石窟艺术宝库,其建筑结构具有以下特点。首先,莫高窟采用了窟龛式的布局,将洞窟分为前堂、中堂和后龛等部分,形成了整体的空间结构。其次,莫高窟以佛龛为核心,周围布置了佛像和壁画,营造出庄严肃穆的宗教氛围。同时,莫高窟的洞窟形制多样,有方形、圆形、六角形等,展现了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此外,莫高窟的建筑结构精细复杂,采用了雕刻、浮雕和壁画等多种艺术手法,展示了卓越的技术和艺术水平。总的来说,莫高窟的建筑结构特点包括窟龛式布局、佛龛为核心、多样化的洞窟形制和精细复杂的艺术表现。

第45窟位于莫高窟南区中段下层,虽无明确的造窟功德记和文献记载,但从洞窟形制、壁画内容和艺术风格看,其营建时间应在盛唐时期。此窟平面方形,覆斗藻井顶,团花井心,四披画千佛。窟正壁(西壁)开一平顶敝口龛,龛内塑佛、、菩萨、天王七身像。南壁画观音经变。北壁画观无量寿经变。前壁(东壁)门两侧壁分画观音、菩萨像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a19126499204@126.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