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旅游资讯 >

良渚古国是真的吗_良渚古国属于什么朝代

良渚古城!中国再添一处世界遗产!史前一线城市是什么样?

良渚古城以规模宏大的古城、功能复杂的水利系统、分等级墓地(含祭坛)等一系列相关遗址,以及具有信仰与制度象征的系列玉器,揭示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在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曾经存在过一个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的、出现明显社会分化和具有统一信仰的区域性国家。

良渚古国是真的吗_良渚古国属于什么朝代良渚古国是真的吗_良渚古国属于什么朝代


它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考古学家在遗址发现了大量有关良渚文化的器物,有玉器、随葬品、生活用品等。在城外还有水利工程的遗址。

良渚古城是最早的水坝都城,目前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的一座,在世界同类遗址中都极为稀少的存在,被誉为中华第一城,同时他的结构也被称为世界第一坝。

2016年良渚古城又有了新的考古发现,经专家实地考察确证,杭州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坝系统(并不是最早的水坝),距今已经有4700至5100年 。

良渚古城属于最早的水坝都城,规模很宏大,而且在这里发现过很多文物。

梁祝古城最大的特点就是展现了古时候常见中下游的生活情况,出土了很多文物。

之前是很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为当时的粮食的灌溉做了巨大的贡献,并且当地的景色也挺美的。

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为长江中下游稻作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而且那里的景色也很美。

淘宝良渚文化旗舰店真的假的

真的。淘宝良渚文化旗舰店是正品,良渚文化旗舰店是商家在淘宝天猫通过提交真实资料,通过天猫官方审核通过后开设的良渚文化旗舰店经营店铺,用于销售合法合规渠道生产。淘宝网是亚太地区较大的网络零售、商圈,由阿里巴巴集团在2003年5月创立。

良渚遗址是否能证实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的历史?

我觉得是可以的,因为它距今有5000年,其实感觉有了这个遗址,感觉中国历史不止五千年了。毕竟它距今5000年左右嘛,在它之前应该还有什么没那么成熟的文化吧。

良渚遗址距今有五千多年,从时间上来说是由五千年的,所以个人认为良渚遗址可以证明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历史。

根据它的文明历史来看的话,良渚古城遗址确实已经有近5000年历史了。我觉得任何一处可以申遗成功的地方都是有中国的历史痕迹的,都是中国历史组成的一部分。所以良渚都古城遗址也不例外。

自我认为是可以的,良渚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群,据说是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就存在的,距今也有近五千年的历史了,所以它是可以证明的。

每一项世界遗产都是一个不小的文化遗产,我觉得应该能证明中华5000年文化文明的历史,因为世界遗产是不分大小的,他都是代表着国家的文化发展,所以我认为能够证实中华5000年文化文明的历史。

我觉得可以,因为良渚文化是我们华夏文明的摇篮,我们的祖先就是生活在这个地方,这里曾经有仓颉造字,有嫘祖发明蚕丝,是文化的起源地。

我觉得良渚遗址能证实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的历史,毕竟它是历史上规模最大,最完整的遗址,良渚文化的年代为距四五千年,持续发展约1000年,完全能证明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

我觉得可以,因为在中国史前文明的各大遗址中,良渚遗址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良渚古城的发现,改变了良渚文化文明曙光初的原有认识,标志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发展阶段。

确实能够证明,这一次的世界申遗成功,可以说是中国人类历史伟大的进步。身为中国人,我感到很骄傲。

良渚古城详细资料大全

良渚古城(公元前3300年——前2300年)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内,是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的一个区域性早期国家的权力与信仰中心所在。良渚古城是长江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在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发现之前,是中国最大的史前城址,一直被誉为“中华第一城”。

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坝,距今已经有4700至5100年。

2018年1月26日,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致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正式推荐“良渚古城遗址”作为2019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

基本介绍 中文名 :良渚古城 所处年代 :公元前3300年——2300年 地址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内 古城结构,考古进展,历史价值,古城争议,古国猜测, 古城结构 古城略呈圆角长方形,正南北方向,东西长1500——1700米,南北长1800——1900米,总面积达290多万平方米。城墙底部铺垫石块作为基础,宽度40——60米,基础以上用较纯净的黄土堆筑,部分地段地表以上还残留4米多高城墙。共发现六座水门。城市的普通居民住在城的外围,贵族住在城中央的30万平方米的莫角山土台上。 良渚古城 良渚古城的南面和北面都是天目山脉的支脉,东苕溪和良渚港分别由城的南北两侧向东流过,凤山和雉山两个自然的小山,分别被利用到城墙的西南角和东北角。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良渚古城中部位置发现了世界同期最大的土台——莫角山巨型台址和中国新石器时代末期最高等级墓葬——反山墓地,在城外北偏东五公里处发现了著名的瑶山墓地,曾出土大批最高等级的良渚文化玉琮、玉壁等礼器。有人从田野考古学角度判断,良渚古国的“首都”应该就在这里。 考古进展 1936年,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的职员施昕更在家乡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镇发现了良渚遗址。 1959年,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将良渚遗址为代表的史前遗存命名为“良渚文化”,这属于当时中国最早命名的史前考古学文化之一。 1980年代中期以后,这里又先后发现了反山王陵、瑶山和汇观山祭坛、莫角山大型宫殿基址。后来证明,这些大型建筑设施和珍贵玉器等的使用者和拥有者,很可能是良渚古国的国王或贵族。 1986年,良渚反山遗址先被发现;这是个人工堆筑的土丘,发掘出11座大型墓葬,有陶器、石器、象牙及嵌玉漆器1200多件。 瑶山遗址在反山东北约5公里,1987年发掘出12座墓葬,还有一座祭坛。汇观山东距反山约3公里,发现一座完整的祭坛和四座大墓。大墓中发现大量玉器。 1990年代中期,良渚遗址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了约近35平方公里的保护范围,还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申报《世界遗产名录》预备清单。 2000年后,浙江省和杭州市先后批准成立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和管理委员会,出台了管理条例和保护规划,以加强良渚遗址的保护力度。 2007年起,在良渚遗址发现了占地约3平方公里的良渚古城,之后还在古城之外,发现了占地约8平方公里的外城郭迹象。2007年9月,在莫角山北侧的河池头村发现了东西分布的底部铺垫石头的类似遗迹,东段与雉山相接。10月下旬,在莫角山东侧找到了南北向分布的相关遗迹;11月找到了莫角山南侧的相关遗迹。考古人员初步判断,这种底部铺垫石头的遗迹应是良渚文化时期围绕莫角山四周的古城墙。12月,为保护良渚遗址,当地的农民需外迁安置,当地 *** 打算在瓶窑葡萄畈遗址高地西侧建农民房。在建房前,因为良渚遗址的特殊重要性,考古队先进场试掘。谁料一挖下去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考古队员先发现了良渚时期的古河道,又发现了几块人工堆筑的石块。由于这一遗迹位于良渚的最重要地带———莫角山遗址西侧平行约200米,考古人员推测这可能是莫角山遗址的西城墙。于是,省考古所向国家文物局申报了在莫角山周边的考古调查,并得到了批准。 在古城墙边的护城河里,还发现了很多碎陶片,都是良渚文化晚期的。正是这些出土的陶片让专家在2007年作出判断:良渚古城的年代下限是公元前2300年。 2009年9——10月在首都博物馆举行的新中国考古事业60周年献礼展上,良渚古城的存在年代被介绍为“公元前2400年”,反山12号大墓出土的“琮王”的年代被介绍为“公元前2600年”。但因为反山墓地的形成年代应该与良渚古城的建造年代是大体一致的,所以反山墓地出土的“琮王”的年代实际上就是良渚古城的建造年代。 2011年3月,浙江省考古研究所还与北京大学碳14实验室合作,对从良渚古城叠压城墙中发掘出的一系列样本进行碳14测年。十几组数据显示,良渚古城城墙的年代大致在距今4300年至4500年之间。 2016年3月15日,经专家实地考察确证:杭州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坝系统(并不是最早的水坝),距今已经有4700至5100年。5月16日,良渚古城外围大型水利工程的调查与发掘被评为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历史价值 良渚古城以规模宏大的古城、功能复杂的水利系统、分等级墓地(含祭坛)等一系列相关遗址,以及具有信仰与制度象征的系列玉器,揭示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在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曾经存在过一个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的、出现明显社会分化和具有统一信仰的区域性国家。 良渚古城遗址真实、完整地保存至今,可实证距今5000年前中国长江流域史前社会稻作农业发展的高度成就,可填补《世界遗产名录》中东亚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的空缺,为中国5000年文明史提供独特的见证。 良渚文化是分布于环太湖地区一支著名的史前考古学文化。良渚遗址是良渚文化的中心遗址和文化命名地,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的良渚、瓶窑两镇。国家文物局曾明确提出,在发现的代表中国早期文明的大遗址中,良渚遗址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是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 良渚古城的发现,改变了良渚文化文明曙光初露的原有认识,标志良渚文化时期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发展阶段。这是继20世纪殷墟发现之后中国考古界的又一重大发现,将极大地推动中国文明史研究进程和考古学发展。同时,良渚古城的发现将莫角山大型土台遗址、反山贵族墓地和莫角山周边众多遗址点组合为一个整体,为研究良渚遗址的整体布局和空间关系提供了新的资料。 良渚文化的分布主要在太湖流域,包括余杭良渚这里,还有嘉兴南、上海东、苏州、常州、南京一带;再往外,还有扩张区,西到安徽、江西,往北一直到江苏北部,接近山东,良渚人为了占领这里,还曾经打了一仗;再往外,还有影响区,一直到山西南部地带。 可以看出,当时“良渚”势力占据了半个中国,如果没有较高的经济文化水平,是不可能做到的。 古城争议 考古专家和田野考古专家 从2007年底宣布发现良渚古城墙以来,就存在着争议。异议学者绝大部分是非田野考古工作者。他们可以被称为“良渚古城怀疑论者”。良渚古城怀疑论者主要的攻击点,放在城墙的构造上。他们认为部分“古城墙”夹河而建,无此先例或后例;“古城墙”系垒土而起,有夯筑技术而不用,令人生疑;“古城墙”两边系缓坡,无阻敌作用;“古城墙”过于宽大(个别地段宽至百米),显然不像正常的城墙;“古城墙”不是整体一次性建成,而可能是由各个时期的不同堤坝碰巧凑合成圈,等等。他们的意图是:只要否定了“良渚古城墙”的最基本功能——“御敌”,“良渚古城”自然就因为站不住脚而倒下去了。 “良渚古城墙”的发现者和捍卫者们则强调。从他们的田野考古专业眼光来看,古城墙系整体一次建筑而成,合围成一个闭合墙圈,这是不容讨论的。至于为何其墙基如此宽大(最少有四、五十米,个别地段有宽到上百米的),其坡度之小十分便于自己或敌人自由上下,那是另外的问题。也许,当年城墙顶部建筑有栅栏,可以御敌。其实,从现存的江南城市遗迹来看,多有“髙墩台”这样的垒土堆,这样的“髙墩台”是适合在水网地段人群居住和起防御作用的。 天文考古角度 从天文考古与文献结合的角度观察良渚古城墙,那么,这个田野考古专家们所谓的“古城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所谓的“古城墙”,其实是古代天文学所谓的“四陆”。古人把二十八宿分为“四陆”,即东陆、南陆、西陆、北陆。“陆”就是“陆地”、“陆道”,即高于河流湖泊水面的平地,是与“水”相对的事物。《说文》:“陆,高平地”,“广平曰原,高平曰陆。”《尔雅·释地》:“大野曰平,广平曰原,高平曰陆。”古人把日月五星行走的道路想像为陆路。《易纬通统图》:“日行东方青道曰东陆,日行南方赤道曰南陆,日行西方白道曰西陆,日行北方黑道曰北陆。”《河图录运法》:“日有四陆,月有九行。”《隋书·天文志》:“日循黄道东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行东陆谓之春,行南陆谓之夏,行西陆谓之秋,行北陆谓之冬。行以成阴阳寒暑之节。”对比古人的说法,我们看到“良渚古城墙”确实与它两边的水面形成了鲜明对比。现已证明,“良渚古城”是一座水城,共发现了六座水门(两座在“北城墙”,两座在“东城墙”,两座在“南城墙”)。从2007年11月到2011年六月,尚未发现陆门。由此可见,良渚古城内外皆为水面。那么,“良渚古城墙”其实是用水衬托出来的“陆”。古人可能认为,“陆”就是由上层的土壤和下层的基岩叠加而成的事物。所以我们看到“良渚古城墙”在生土层上平铺了一层石头(这可能代表基岩),而后堆土(这可能代表土壤)。它的堆土完全是自然形状的堆土,没有在两边竖立木杆和木板,没有在两排木板之间填土并夯实。而御敌性质的城墙,显然是“版筑”的,内外立面(或至少是外立面)都和地面形成接近90度的夹角,以增加敌人攀爬翻越的困难程度。因此,“良渚古城墙”很可能不是御敌性质的“城墙”,而是“四陆”。 那么,为什么“良渚古城墙”要建成“四陆”的形状呢?那因为它是一个礼仪设施,其用途是模仿日月五星的巡天之旅。因为,从天文考古学结合文献学的角度看,良渚古城的主人是天皇。天皇与中国版图内的众多强力部族首领是结盟兄弟的关系。天皇、皇后与众多结盟兄弟的关系就如同日月五星之间的关系,即天皇对应太阳,皇后对应月亮,各地诸侯对应五大行星。《春秋命历序》:“天地开辟,万物浑浑,无知无识。阴阳所凭,天体始于北极之野,地形起于昆仑之虚,日月五纬俱起牵牛。四万五千年,日月五纬一轮转。天皇出焉,号曰‘防五’,兄弟十三人继相治。乘风雨,夹日月以行。”引文中天皇兄弟“夹日月以行”,实际上是指天皇与其结盟兄弟和日月五星一起从牵牛星出发,开始了中国文明历史(牵牛星是良渚古城的分野星)。因此,“良渚古城墙”应该是远古的“中国”成立的盛大仪式上专用的特殊礼仪设施,是特意提供给天皇、皇后和各地结盟兄弟一起模仿日月五星巡天之旅所走的“四陆”。天皇和各地结盟兄弟通过一起行走四陆而表示出部族的和谐一致对于“中国”以农立国的重大意义。 也许有人可以怀疑在天皇时代,即在2600 BC时代,中国是否真的有了二十八宿(其中包括牵牛星)。二十八宿的汉字版颁行于少昊时代(见《路史》)。少昊时代也就是黄帝时代。黄帝时代在2300 BC,距离天皇时代只有300年,相当于我们和清朝初年的差距。既然少昊时代已经有了以汉语汉字表达的二十八宿,那么,距离少昊只有300年时间的天皇时代有一个古越语版的二十八宿应该也是正常的。 古国猜测 良渚古城的发现,是否意味着5000年前良渚文化时期有可能出现了一个良渚古国? 从良渚文化墓地看当时贫富分化已非常明显,等级差别已经出现,大墓中的琮、璧、钺等成组玉器的出现,则是礼仪制度出现的重要标志,表明当时统治者内部已有了严格的礼仪等级制度。在良渚文化的一些玉器和陶器上,还出现了为数不少的刻划符号,这些符号在形体上已接近了早期的文字,是良渚文化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北大教授严文明说,到底什么时候出现了国家,这个度不是很好把握。但良渚古城的城址那么大,应该与国家组织联系得很紧了。良渚古城应该是即将进入文明或初步进入文明的阶段,应该有初步的国家组织、政权组织,因为古代国家组织应该都有都城,古城中间有个莫角山,很像是宫殿性质的建筑。 有一种意见认为,良渚古城对应的良渚古国,很可能就是先秦古籍《鹖冠子》讲的“成鸠氏之国”。按照宋代著名学者陆佃的注释,“成鸠氏”就是天皇氏。《鹖冠子》讲的“成鸠氏之国”,位于楚国的领土上,而吴越之地,在战国晚期已经是楚国领土的一部分。《鹖冠子》讲到“成鸠氏”手握“王鈇”。“王鈇”就是斧钺。而良渚古城内的反山墓地12号大墓主人左手边确实有一件举世无双的玉钺。《鹖冠子》还提到成鸠氏之族“兵强,世不可夺”。而田野考古学结果显示,从公元前3000年到2500年这500年里,良渚文化集团进行了“北征”,即大规模对黄河下游地区用兵。另据《说文解字》介绍,吴越之地的古代民族以蛇为族属标志。《路史》记载天皇氏“鳞身”。“鳞身”就是蛇身。可见,古文献里的天皇氏从族属标志来看,应该是吴越之地的人氏。从天文考古学角度看,吴越之地是木星十二次之首“星纪”对应的土地,而星纪之次乃木星12年一周天巡天之旅的起程之地。文献记述说“天皇氏以木德王天下”。《春秋命历序》:“天地开辟,……日月五纬俱起牵牛。天皇出焉,号曰‘防五’,兄弟十三人……乘风雨,夹日月以行。”从引文我们看到,前面讲到日月五星,包括木星,都启程于牵牛星宿,后面讲到木德之人天皇和他的诸多兄弟“夹日月以行”,那么这段引文实际上告诉我们天皇氏是从牵牛星(也就是“星纪之次”)对应的吴越之地启程,开始治理国家的。所以说,良渚古城很可能就是成鸠氏之国,天皇氏之都。

良渚古国属于历史上记载的哪个朝代?

发现古国“良渚文化核心区域发现总面积达290多万平方米的古城。它已经不是一个部落,而是一个古国,比历史上的夏朝还早,距今约有5000年的历史。”上海文物局考古部主任宋健说,这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也是目前所发现的同时代中国最大的城址,这可能是2007年中国考古第一发现。根据出土文物及城墙构成,我们对遗址进行了整体的研究,初步确定这座良渚古城距今已有五千年历史。五千年历史的古城发现代表着什么?“良渚古城的存在说明在5000年前,这里的文明已经发展到了非常成熟的地步。这对中国文明历史开端的研究非常重要,中国文明史可能因此有所改写。”宋健说,按照之前考古研究的发现,夏朝为中国“国之历史”的开端,但这座良渚古城的年代早于夏朝,截至目前,它可能是“中国第一王国”。

良渚古国属于历史上记载的哪个朝代 良渚古国的简介

1、良渚古国比传说中的炎黄部落(前4109——前2395年与夏朝(前2070——前1600年)还早。

2、良渚古国起止时间前9984——前4664年。

3、良渚古国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由创世神盘古之子古越族人天皇氏创立的一个城邦国家,是迄今为止我们能够追朔的中华第一古国。

4、良渚古国定都于今浙江杭州良渚古城;并分别于今河南洛阳、山东日照两城镇遗址、淮河流域、湖南九嶷山及山东琅琊古城等地设立陪都。历时5320年(前9984——前4664年);自天皇氏至有巢氏共历六代君主(或六个氏族)统治。

良渚古国属于历史上记载的哪个朝代?

说到“良渚古国”可能很多人不太认识的,但是这个古国也还是非常的话说,有内容记载的,最近很多网友也说了,这个国家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在历史上这个古代国家又属于什么朝代呢?下面就这个问题我们来一起揭秘看看吧!

良渚文化从发现至今已经80年了,最早出现在我们历史课本时,分量还没有河姆渡文化的重。但是随着近年来新的历史遗存的发现,良渚文化逐渐升级为良渚文明、良渚古国。最近良渚文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当下文化热点。良渚古国的确立,最大的意义就是将华夏文明可考证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000年,5000年华夏文明的说明终于得到了实证。说到良渚古国属于历史记载的哪个朝代,根据考古发掘,良渚古国距今5300-4500年左右,与古埃及同期,比历史记载的夏朝要早,如果对应朝代的话,与《竹书记年》中的虞朝接近。但是在当下夏朝都没有实证资料的情况下,虞朝更接近于传说。究竟良渚古国属于虞朝,还是就是虞朝,或者与虞朝并立都无法证实。

从上世纪30年代到70、80年代,人们发现良渚遗址,并出土了一些陶器和石器,人们一直把良渚文化认为是新石器文化的一个遗址,也就是为什么那是历史教材中它与河姆渡文化并列排放的原因。到70、80年代在人们在良渚遗址以及周边地区发现了大量的玉琮、玉璧等,随后又发现了祭坛、宫殿。2007年,考古学家又在宫殿区四周发现了城墙。宫殿、城墙的发现,可以确定良渚文化是有相当文明程度的城邦制国家,称之为良渚文明、良渚古国都不为过。

良渚文化不是一个孤例,它发现的玉琮、玉璧在后来的商朝遗址、三星堆遗址都有类似的风格的文化。考古发现良渚文化灭亡于4500年前左右的大洪水,良渚人不等不向地势高的地方迁徙,可能去了南方成为越、苗的祖先,也可能去了北方发展为夏、商、周。有意思的是,世界上很多文明都记载了那次大洪水,在良渚遗址发现了11道水坝,说明那时的良渚人治水能力是很强。他们会不会就是治水的鲧、禹的祖先,也未可知。

良渚遗址发现对夏朝最大的冲击就是,现在发现的良渚遗址与夏早期的二里头遗址规模接近,甚至更大,发现的文物特别是玉器也比二里头要多。宫殿、城墙比二里头的宫殿、城墙更清晰。二里头是不是就是夏都斟鄩,疑问更大了。可能是二里头处于河洛地区,历史文化叠落严重,不少遗迹被破坏了;也有可能是经过远古的大洪水,文明出现了一些倒退。

良渚古国是早于夏商周的一个史前国家吗?

良渚古国(公元前3100年~前2500年),出土地点良渚文化核心区域发现总面积达290多万平方米的古城,它是一个古国,距今约有5000多年的历史,比传说中的炎黄部落与夏朝还早。这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也是目前所发现的同时代中国最大的城址。根据出土文物及城墙构成,并对遗址进行了整体的研究,初步确定这座良渚古城距今已有五千年历史。自良渚古国遗失后,中原部落渐成史前东方文明中心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a19126499204@126.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