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旅游线路 >

封禅大典在什么上(封禅大典在什么上写的)

中国古代的封禅大典需要皇帝登什么山

封禅大典需要登泰山。封禅大典是泰山独有的古老礼仪,构成了泰山崇拜与信仰的重要内容。由于这种礼仪的执行者是历代帝王所以格外引人注目,其影响更为深远,形成了从传说中的古史到宋代皇帝,贯穿于原始社会和封建社会延绵相续的礼仪传统。

封禅大典在什么上(封禅大典在什么上写的)封禅大典在什么上(封禅大典在什么上写的)


追溯

秦始皇封禅,秦朝统一中国后,始皇帝于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巡行东方,先到邹峄山,行祭礼,刻石颂秦功业。同时召集齐、鲁的儒生稽考封禅礼仪,众儒生诸说不一。始皇帝遂自定礼制,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阳登山。在岱顶行登封礼,并立石颂德。自泰山之阴下山,行降禅礼于梁父山。秦始皇封泰山时祭文和祭礼秘而不传。

汉武帝封禅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汉武帝率群臣东巡,至泰山,派人在岱顶立石。之后,东巡海上。四月,返至泰山,自定封禅礼仪:至梁父山礼祠“地主”神;其后举行封祀礼,在山下东方建封坛,高九尺,其下埋藏玉牒书。

行封祀礼之后,武帝独与侍中奉车子侯登泰山,行登封礼;第二天自岱阴下,按祭后土的礼仪 禅泰山东北麓的肃然山。封禅结束后,汉武帝在明堂接受群臣的朝贺,并改年号元鼎为元封,割泰山前嬴、博二县奉祀泰山,名为奉高县。此后,汉武帝又曾五次来泰山举行封禅仪式。

【泰山封禅大典】根据百家讲坛蒙曼副教授的谅解,有谁记得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皇帝举行过封禅大典?

封禅祭祀是古代帝王在泰山举行的祭祀天神地只的仪式。其仪式包括"封"和"禅"两部分, 所谓"封",就是在泰山之顶聚土筑圆台以祭天帝,增泰山之高以表功归于天;所谓"禅",就是在泰山之下的小山丘上积土筑方坛以祭地神,增大地之厚以报福广恩厚。 帝王一定是受命于天,且国泰民安才有资格封禅泰山。绵延几千年的泰山封禅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山川崇拜,而是包含着对泰山神灵的极端崇拜和有着宏大政治背景的文化奇观。据记载,秦代以前有72位帝王在泰山进行封禅活动,沿至秦汉,封禅遂成为帝王的旷世大典,至唐宋时代,封禅仪礼臻于完备。

泰山祭祀起源于远古时代的泰山崇拜。《史记·封禅书》中所谓七十二帝王封禅泰山的记载,便是早期泰山山川崇拜活动的记录。《尚书·舜典》记载:"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所谓"柴",就是燔柴祭天,"积薪于焰上,而取玉及牲置柴上烧之"。所谓"望",就是望祭山川。这种祭祀天地的形式可以说是后来封禅的雏形。祭祀泰山的活动史不绝书,即使在封禅盛行的秦汉至唐宋时代,帝王也频频前来祭祀。宋代以后,封禅大典不再举行,祭祀泰山更成了帝王在泰山与天地进行对话的唯一手段,备受重视。

封禅大典是泰山独有的古老礼仪,构成了泰山崇拜与信仰的重要内容。由于这为种礼仪的执行者是历代帝王,所以格外引人注目,其影响更为深远,形成了从传说中的古史到宋代皇帝,贯穿于原始社会和封建社会延绵相续的礼仪传统。

封禅是古已有之的礼仪。按照《史记·封禅书》张守节《 正义 》解释:“ 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这种看来简易明了的仪式,何以成为历代帝王神乎其事、无比隆重的盛典,其中究竟有何奥妙?自《 史记·封禅书 》出,封禅始于秦始皇之说几成定论,南宋马端临更直斥“七十二家”封禅之说是“陋儒之见”,“诗书所不载,非事实”。而恰恰是司马迁在《 封禅书 》开篇就写得明明白白,封禅大典“厥旷远者千有余载,近者数百载,故其仪厥然堙灭,其详不可得而记闻云”。须知《封禅书》之于司马迁有极特殊的意义:其父司马谈因病未能随汉武帝行封禅,作为太史官的终生遗憾,临终前“执迁手泣”,悲叹,“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 是命也夫! 命边夫”(《太史公自序》)此言能不使司马迁刻骨铬心,剔抉搜罗封禅史料,“殚精竭虑靡辞”以赴?况且司马迁以刑余之身,完全靠“重于泰山”的精神力量从事他的“名山事业”,使他不敢对泰山封禅著述有丝毫懈怠。由于种种原因,他未能对封禅起源作出清晰描述,但司马父子对一这问题的探索和肯定却明白无误。无视这一事实,该不该算做“陋儒之见”呢?

如果不抱先入为主的偏见,就不难看到前人对封禅起源的追溯。那位孜孜不倦地追周礼,毕生以“克已复礼”为已任的孔老夫子,曾往来汲汲于泰山,寻觅封禅大礼的遗迹,“观易姓而王可得而数者七十余人,不得而数者万数也”(《韩诗外传》),以至在向弟子们传授六艺的时候,尴尬地说:“其俎豆之礼不章,盖难言之”遗憾地留下了空白。比司马迁早五百多年的管子曾经谈到过封禅,可惜《 管子 》一书中的《 封禅篇 》早已亡佚,现存该篇是从《史记·封禅书》中补抄的。它保存了关于封禅起源的一段珍贵史料:“齐桓公既霸,会诸候于蔡丘,而欲封禅。管仲曰:古者封禅泰山禅梁父者七十家, 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昔无怀氏封禅泰山,禅云云;伏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云云;颛顼封泰山,禅云云;帝喾封泰山,禅云云;尧封泰山禅云云,舜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会稽;汤封泰山,禅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皆受命然后得封禅。”《路史》中记载,作为炎帝后裔的蚩尤“兴封禅”,也透出封禅起源的消息。以上诸说,显示了封禅起源的纵向系统。它虽开法构成信史,却有重要的参照价值。

封禅的实际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或许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封禅起源。 汉代班固《 白虎通义 》说:“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义也。始受命之时,改制应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禅,以告太平也。”《五经通义 》曰:“ 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这似乎纯粹出于政治目的,表示帝受王命于天,向天告太平,对佑护之功表示答谢,当然更要报告帝王的政绩如何显赫。封禅的具体仪式富有象征性。班固说:“故升封者,增高也;下禅梁父之基,广厚也;刻石纪号者,著己之功绩以自效也。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故增泰山之高以报天,附梁父之阯以报地,明天地之所命,功成事遂,有益于天地,若高者加高,厚者加厚矣”。(《白虎通义》《 礼记正义 》云:“祭天则燔柴也,天谓日也; 祭地, 瘗者,祭月也。”原来封禅的种种目的与象征,都包含着一层更为深潜的意识:沟通天人之际,协调天、地、神、人之间的关系,使之达到精神意志与外在行为的和谐统一。

秦始皇封禅,秦朝统一中国后,始皇帝于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巡行东方,先到邹峄山,行祭礼,刻石颂秦功业。同时召集齐、鲁的儒生稽考封禅礼仪,众儒生诸说不一。始皇帝遂自定礼制,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阳登山。在岱顶行登封礼,并立石颂德。自泰山之阴下山,行降禅礼于梁父山。秦始皇封泰山时祭文和祭礼秘而不传。

汉武帝封禅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汉武帝率群臣东巡,至泰山,派人在岱顶立石。之后,东巡海上。四月,返至泰山,自定封禅礼仪:至梁父山礼祠“地主”神;其后举行封祀礼,在山下东方建封坛,高九尺,其下埋藏玉牒书;行封祀礼之后,武帝独与侍中奉车子候登泰山,行登封礼;第二天自岱阴下,按祭后土的礼仪,禅泰山东北麓的肃然山。封禅结束后,汉武帝在明堂接受群臣的朝贺,并改年号元鼎为元封,割泰山前嬴、博二县奉祀泰山,名为奉高县。此后,汉武帝又曾五次来泰山举行封禅仪式。

汉光武帝封禅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二月十二日,光武帝率群臣至奉高,遣派役夫 1500 余人整修山道,驺骑3000余人在登封台上垒方石。十五日开始斋戒,二十二日在泰山下东南方燔柴祭天。礼毕,乘辇登山,至岱顶少憩后更衣行封礼。二十五日禅梁父山,改年号为建武中元。

唐高宗封禅 麟德二年(665年)十月, 高宗率文武百官、 扈从仪仗,武后率内外命妇,封禅车乘连绵数百里,随行的还有突厥、于阗、波斯、 天竺国、倭国、新罗、百济、高丽等国的使节和酋长。十二月云集泰山下,派人在山下南方四里处建圆丘祀坛,上面装饰五色土,号“封祀坛”;在山顶筑坛,广五丈,高九尺,四面出陛,号“登封坛”;在社首山筑八角方坛,号“降禅坛”。次年二月高宗首先在山下“封祀坛”祀天;次日登岱顶,封玉策于“登封坛”;第三日到社首山“降禅坛”祭地神,高宗行初献礼毕,武后升坛亚献。封禅结束后在朝觐坛接受群臣朝贺,下诏立“登封”、“降禅”、“朝觐”三碑,称封祀坛为“舞鹤台”、登封坛为“万岁台”、降禅坛为“景云台”,改元乾封,改奉高县为乾封县。

唐玄宗封禅 唐玄宗于开元十二年(725年)十月率百官、贵戚及外邦客使,东至泰山封禅。封禅礼沿袭乾封旧制。封禅后, 封泰山神为“ 天齐王”,礼秩加三公一等,玄宗亲自撰书《纪泰山铬》,勒于岱顶大观峰,并令中书令张说撰《封祀坛颂》、侍中源乾曜撰《 社首坛颂 》、礼部尚书苏?撰《朝觐坛颂》,均勒石纪德。

宋真宗封禅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月,宋真宗自汴京出发,千乘万骑,东封泰山。改乾封县为奉符县;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封泰山女神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在泰山顶唐摩崖东侧刻《谢天书述二圣功德铭》。诏王旦撰《封祀坛颂》、王钦若撰《社首坛颂》、陈尧叟撰《朝觐坛颂》,各立碑山下。现唯王旦《封祀坛颂碑》尚存于岱庙院内。

宋真宗之后,帝王来泰山只举行祭祀仪式,不再进行封禅

望采纳~~~~(>_<)~~~~

古代“封禅大典”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仪式

封禅大典是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

瑞之时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封”是指“祭

天”, “禅”则是“祭地”,如《史记·封禅

书》中的“登封报天,降禅除地”。“封禅”

在《管子·封禅篇》和司马迁的《史记·封禅

书》中均有记载。

封禅的产生,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先民筑

坛祭祀的习俗。当时由于

自然

科学的不发达,

人们对日月山川、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不能准

确地把握,因此产生原始崇拜。在此基础上产

生了宗教祭祀活动, “祭天地”便是其中的一

种礼仪,并从最开始的郊野之祭,发展到后来

的“泰山封禅”。古代帝王为加强自己的统

治,宣扬天命观念,便有了封禅大典。

封禅中的“祭天”一般选在很高的地方,

嵩山和泰山都曾举行过封禅大典,但以泰山

封禅最为著名,影响也最大。 “封”为“祭

天”,在山顶上筑圆坛以报天之功; “禅”为

“祭地”,在泰山脚下的小丘之上筑方坛以

报大地的恩情。至于“天坛”为“圆”, “地

坛”为“方”则反映了古人“天圆地方”的自

然观念。

封禅仪式早在三皇五帝时期就有,而非

民国初年史疑论者认为的“系齐人杜撰”。

据《史记。封禅书》: “自古受命帝王,曷

尝不封禅”, “厥旷远者千有余载,近者数

百载,故其仪阙然堙灭,其详不可得而记闻

云”,然后从五帝之舜的封禅开始记起,并在

文章中间引用《管子·封禅篇》的“……昔无

怀氏封泰山,禅云云;羲封泰山,禅云云;神

农封泰山,禅云云”。到了秦汉,封禅已经成

为帝王们的盛世大典,秦皇汉武都曾举行,以

彰其功。

封禅需要一定的条件,司马迁在《史

记·封禅书》中提到:帝王在当政期间,如果

出现太平盛世,或者天降祥瑞,即可封禅。

“每世之隆,则封禅答焉,及衰而息”。也就

说,帝王治理天下,使得四方太平、民生安康

才可封禅、向天报功。至于天降祥瑞,则是古

人“天人感应”学说的产物,认为统治者贤

明,天下太平,上天就会降下祥瑞以示表彰。

中国唯一女皇帝举办封禅的名山是哪一座山?

嵩山。武则天是我国的第一位女皇帝,她曾经来到过嵩山举行封禅仪式。

首先封禅是中国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一种大型典礼活动。我国唯一的女皇帝是武则天,武则天在嵩山举行过封禅仪式。

封禅的起源大多于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与崇拜,中国唯一女皇举办封禅的名山是泰山。

封禅大典是什么意思

封禅是一种皇帝受命于天下的典礼。这种仪式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齐、鲁的儒士认为泰山是天下最高的山,人间的最高帝王应当到这座最高的山上去祭祀至高无上的神灵,而泰山是齐、鲁分界。后来在齐、鲁祭祀泰山的仪式扩大为统一帝国的望祭,并定名为“封禅”。封禅二字中,封是祭天的意思,禅是祭地的意思。

古代帝王封禅大典,主要指封禅泰山,非丰功伟绩帝王轻易不敢行之,当然也有不自量力的。封禅包括“封”和“禅”两种祭祀仪式,“封”主要是指在泰山山顶设坛祭天,“禅”则多是在泰山周边的小山上,拔草锄地,设坛祭地。

封禅是什么意思 封和禅有什么不同

历史上前后共有6位皇帝前往泰山封禅,历史上先后有6位皇帝到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分别是秦始皇嬴政 、汉武帝刘彻、汉光武帝刘秀、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 、宋真宗赵恒。

古代皇帝封禅大典为什么都要去泰山上进行?

因为泰山在古人心目中是“神山”,在此封禅能够“国泰民安”。泰山这个称呼早在周朝时期便已出现,该时期的《诗经》最早提及这个名称。这个名称中的“泰”字在当时具有高大、通畅的意思,因此古人一直将泰山视为可保“国泰民安”的神山。众所周知,中华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西靠黄河的泰山便是其中一处非常重要的文化发源地。

古人早期的人类活动大多局限于黄河流域,所以他们对高山的认知也就局限于这个区域。而泰山的高度在该区域内算是比较靠前的,再加上它地处平原地区,所以高度视觉落差比较大。由于这方面的原因,古人在当时的认知范围内将包括泰山在内的五座高山合称为“五岳”,这其中又以泰山为首。再加上春秋战国时期,齐国还曾沿泰山修筑城墙,所以泰山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出来。

待秦始皇完成统一之后,他为了显示自己的尊贵地位设定了一系列颇为繁杂的祭典以及封禅大典,而泰山便是秦始皇心目中最为理想的封禅地点。在诸多远古传说故事中,泰山就经常出场。根据这些传说的内容可知,早在秦始皇之前就已经有七十多位君王曾到泰山举行封神仪式,秦始皇将封禅大典定于泰山举行势必也是受到相关传说的影响。而在秦始皇之后,同样有不少君王曾在泰山封禅、祭祀。

基于君王的重视以及百姓的崇拜,泰山引来无数文人墨客前来观光,也因此诞生了非常多与之相关的诗文以及石刻作品。如此一来,泰山的名声也就更显。虽然现在人们早已得知泰山并非是中国最高的山脉,但是大家对它的热衷度却没有因此降低,直至今日泰山依旧是国内外游客竞相前往的一个景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a19126499204@126.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