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旅游线路 >

侗族大歌是哪个民族的(侗族大歌是什么民歌)

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有:蒙古族长调民歌、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藏戏、贵州侗族大歌、热贡艺术等。

侗族大歌是哪个民族的(侗族大歌是什么民歌)侗族大歌是哪个民族的(侗族大歌是什么民歌)


1、蒙古族长调民歌

蒙古语称其为乌日汀道,意即长歌。蒙古族长调民歌早在蒙古族形成时期就已经存在,它与草原、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是蒙古族生产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标志性展示。

其特点为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内容绝大多数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等,被称为草原音乐活化石。

2、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这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古典音乐艺术形式,是流传于新疆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各种木卡姆的总称,是新疆的“十二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等的总称。

3、藏戏

藏戏是带着面具、以歌舞演故事的藏族戏剧,形成于14世纪,流传于青藏高原。原系广场剧,只有一鼓一钹伴奏,别无其他乐器。

藏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拥有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

4、贵州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的民间合唱形式。

侗族大歌是无伴奏、无指挥的侗族民间多声部民歌的总称。包括声音歌、叙事歌、童声歌、踩堂歌、拦路歌。

5、热贡艺术

热贡艺术产生于13世纪的青海黄南藏族地区,并随着隆务寺的兴盛而发展。热贡艺术主要指唐卡、壁画、堆绣、雕塑等绘画造型艺术。

热贡艺术以藏传佛教中的佛本生故事,藏族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史诗等为主要内容,同时也包括一些世俗化的内容。

热贡艺术凭借其独特的审美观念、独有的原材料和独有的传承习惯在藏传佛教、民间美术、建筑艺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参考资料来源: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项目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的有哪些?维吾尔族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蒙古人民共和国联合申报)朝鲜族农乐舞藏族史诗《格萨尔》侗族大歌民歌“花儿”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蒙古族呼麦藏传佛教的重要艺术流派:热贡艺术藏戏

少数民族都有哪些民族大歌?

藏族《次仁拉索》、维吾尔族《阿瓦日古丽》、哈萨克族《都达尔和玛利亚》、乌孜别克族《黑眉毛的姑娘》、塔吉克族《古丽碧塔》、回族《花儿与少年》、高山族《娜鲁湾情歌》。

鄂伦春族《鄂伦春小唱》鄂伦春族是中国东北部地区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是狩猎民族,因此他们的衣食住行及歌舞等方面都显示了狩猎民族特点。鄂伦春族的音乐以“赞达温”山歌曲调为主,高亢清透,伴有延长音和颤音,优美动听。“赞达温”的歌词即兴添加,语言朴实,感情浓烈。

哈尼族《其多列》,《其多列》是云南哈尼族的著名民歌,亦是首儿童歌曲。这首歌是孩子们结伴上山砍柴、拣竹叶的路上唱的,通过“拣树叶”、“砍竹筒”、“衣服上的花纹多美丽”等词语,表现了哈尼儿童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活泼性格。

侗族《蝉之歌》《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蝉之歌》是侗族大歌的代表性曲目。夏日里令人烦躁的蝉鸣之声,却在侗族大歌里被模拟演唱得声声入耳,如同天籁之音。

侗族大歌的解释

侗族大歌的解释侗族民歌的一种。侗语称“嘠老”或“嘠玛”,多在节日或招待宾客时演唱。有齐唱和多声部合唱两种形式。演唱时,一领 众和 。起头带有朗诵或戏剧性咏叹风格,中间乐句随歌词的吟诵进行,曲调 悠扬 婉转 ,具有 独特 的 民族 风格。 词语分解 侗族的解释 中国 少数民族 之一 ,分布在 贵州 、 湖南 和 广西 的毗连地区。 歌的解释 歌 ē 唱:歌唱。 歌咏 。歌颂。歌坛。歌台舞榭。歌舞。能歌善舞。 能唱的文词:唱歌。歌谱。歌词。歌诀。民歌。诗歌。歌行(妌 )(旧诗的一种体裁, 音节 、格律比较 自由 )。诗言志,歌咏言。

盘点: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贵州拥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人类的发祥地之一,虽然建省的时间不长,但是这一地区的文化早已形成,在经过漫长岁月的变迁,有的如今濒临消失。预示就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那么贵州文化中都有什么出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苗族古歌

苗族古歌是苗族古代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史诗。它的内容包罗万象,从宇宙的诞生、人类和物种的起源、开天辟地、初民时期的滔天洪水,到苗族的大迁徙、苗族的古代社会制度和日常生产生活等,无所不包,成为苗族古代神话的总汇。它分为四部分:《开天辟地》、《枫木歌》、《洪水滔天》和《跋山涉水》。

刻道

“刻道”是苗语称谓,即“刻木”或“歌棒”,汉语译为《苗族开亲歌》,是黔东南州施秉苗族酒歌的一种,因它的主要内容刻于圆形竹木之上,苗民们持棒而歌,故有此称谓。“刻道”是居住在中国境内的苗族群体中,至今惟一保留的一种古老的刻木记事符号。它是迄今为止苗族最早的记事实物和该支系最古老的文字工具。

侗族琵琶歌

侗族琵琶歌,是侗族民间流传的融乐器、声乐为一体的自弹自唱的说唱曲艺类音乐,因它是用梓木、梧桐、或杉木制作的琵琶作乐器伴奏而得名琵琶歌。侗族中琵琶,是侗族弹拨弦鸣乐器。侗族琵琶歌分布于侗族南部方言地区,可分为抒情琵琶歌和叙事琵琶歌两大类。其歌唱内容几乎涵盖了侗族各个方面,世代传承,歌脉悠远。

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也是侗族人民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优秀民族文化成果之一。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布依族铜鼓

布依铜鼓是布依族古老的打击乐器之一,属于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它用青铜铸造而成,常与唢呐、皮鼓、大镲、铙钹、锣木棍混合敲击吹奏,基本保存着古代乐器的演奏风格,具有布依族的民族特色。

芦笙舞

芦笙舞是苗族人民祭祖或节日、喜庆的主要舞蹈之一。但由于历史上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等原因,相当一部分苗族村寨已失传,现尚保存芦签舞蹈较好的有交下、巫忙、党道、南宫、反排、番召、革东、宝贡、台盘等地。芦笙与芦笙舞舞在苗族地区的历史源远流长。

反排木鼓舞

反排木鼓舞是一个祭祀性舞蹈,源于祭鼓节,历史渊源久远,由原始图腾信仰和万物有灵的宗教意识发展而来,在反排苗寨反排木鼓舞已有四十五辈人,一千多年的历史。

德江傩堂戏

德江傩堂戏是一种佩带面具演出的带有宗教色彩而具有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的民族戏剧雏形,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它始于商周时期,传于战国秦将司马错取巴楚国,开发乌江,实行屯兵时期。秦国的宫廷傩、军傩、民间傩在这里得到稽留和发展,有茅山教和师娘教两派。表演的核心是“冲傩还愿”、“酬神娱人”。

安顺地戏

地戏,俗称“跳神”,是流行于贵州省安顺市的地方戏,表演地戏大都在露天场所进行,无须舞台,故称“地戏”。明朝军队在贵州设有24个卫、26个守衙千户所,其中安顺有3个卫、2个守衙千户所,史料上称卫所军士为“屯堡人”,有了屯堡人,地戏也就随之而出现了。

蝉之歌 什么调式

蝉之歌什么调式未知,但采用多声部唱法。

侗族大歌是发源于我国西南的少数民族侗族地区的一种民间歌唱艺术,是该地区民族民歌中的多声部合唱歌曲的总称。侗族大歌的发展历史悠久,一直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侗族大歌在当今社会民间音乐艺术的发展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其中贵州的侗族大歌是贵州最具特色的民间音乐艺术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已唱出国门,轰动了全世界。而侗族大歌《蝉之歌》则是贵州侗族大歌的经典曲目,其以独特的音乐结构特点,多声部唱法的自然和谐之美的最为突出的美学特点和传统且独到的音乐表现形式阐释了贵州侗族大歌丰富的艺术内涵。

侗族的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标准英文译名:Kam Grand Choirs)是中国侗族地区由民间歌队演唱的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音乐。侗族大歌主要流行于侗语南部方言第二土语区,其中心区域在黎平县南部及与之接壤的从江县北部。含今黎平县岩洞、口江、双江、永从、肇兴、水口、龙额及从江县往洞、谷坪、高增、贯洞、洛香等乡镇。民间习惯称这些地区为“六洞”、“九洞”。侗族大歌代表性曲目有《耶老歌》、《嘎高胜》、《嘎音也》、《嘎戏》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a19126499204@126.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