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旅游攻略 >

昭君出塞 红线女_昭君出塞红线女磁带原唱

红线女,原名邝健廉,女,汉族,1924年12月27日生于广州,祖籍广东开平,中国当代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派艺术创始人。

昭君出塞 红线女_昭君出塞红线女磁带原唱昭君出塞 红线女_昭君出塞红线女磁带原唱


月老的女儿

红线女以其出众的才华、杰出的成就,领风骚于当代粤剧艺坛,她的创造性的艺术实践,为粤剧发展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粤剧昭君出塞的歌词

《昭君出塞》歌词:

我今独抱琵琶望 尽把哀音诉 叹息别故乡

尽把哀音诉 叹息别故乡 唉悲歌一曲寄声人汉邦

话短却情长 家国最难忘唉悲复怆

此身入朔方 唉悲声低诉汉女念汉邦

一回头处一心伤 身在胡边心在汉

只有那彤云白雪此得我皎洁心肠

此后君等莫朝关外看

白云浮恨影 黄土竟然埋香

莫问呀我呢个王嫱生死况 最是耐人凭吊

就是塞外既一抹斜阳 怕它听那鹘鸟悲鸣

一笛胡茄掩却了琵琶声浪

一阵阵胡茄声响 一缕缕荒烟迷恫

伤心哎不忍回头望 我骛心不敢向前往

马上凄凉 马下凄凉 烦把哀音寄我爹娘

莫惜王嫱 莫挂王嫱

未报劬劳恩 我有未了心头愿

谁知我思故国 怨我地既君王

手抱琵琶经已泣不成声 难把哀弦震响

今日去天涯 他朝是谁收我既白骨

怕难似苏武还乡 烦劳寄语我既双亲

莫垂老泪望天涯 当少把我呢个王嫱生养

寄语汉宫庭

代我拜上元皇帝

此后莫再挑民女 误了蚕桑

应从爱惜黎民 顾念民生着想

回首江山徒惜别 梦还难望到家乡

待王墙跪尘埃呀

拜别爹娘教养

拜别汉家姐妹 拜别了护送官韩昌

忽听得一阵阵胡茄呀 不由人心弦震荡

王昭君心忙意乱前路茫

我今独抱琵琶望 尽把哀音诉 叹息别故乡

红线女,原名邝健廉,女,汉族,1924年12月27日生于广州,祖籍广东开平,中国当代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派艺术创始人。红线女是粤剧艺术的一代宗师,红线女开创了迄今为止中国粤剧史上花旦行当中影响最大的唱腔流派之一——红派艺术,为岭南粤剧艺术乃至中华文明树立了不朽的丰碑!“红线女饰演过《一代天骄》、《昭君出塞》、《关汉卿》、《搜书院》、《李香君》、《山乡风云》、《白燕迎春》等剧目,折射出妇女在追求自由、民主、正义道路上百折不挠的抗争精神。《荔枝颂》以粤曲去颂唱“南国荔枝红”,寓意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如火如荼,与时代主旋律完美契合,脍炙人口、广为传颂!粤剧因红线女而被周恩来同志誉为 “南国红豆”!当今许多粤剧演员和民间粤剧社团、私伙局,唱腔和表演都以红派艺术为典范

红线女个人资料信息简历及简介

红线女简介,个人简介模板 简历,简历个人简介,简历个人简介怎么写,简历中的个人简介,简历的个人简介怎么写,简历的个人简介,个人简历自我简介,个人简历的自我简介,

红线女

红线女(1927~ ),广东开平人,生于广州西关,原名邝健廉。13岁师从舅母学戏,初以“小燕红”艺名登台。1942年参加马师曾的太平剧团,逐渐成名。1946年在香港连续一月演出粤剧《我为卿狂》轰动全港。1947年拍摄了《我为卿狂》等三部电影,后共拍摄了70多部电影。1955年回国参加国庆6周年观礼活动,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是年底加入广东省粤剧团。1957年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以《昭君出塞》、《荔技颂》参赛,获古典音乐比赛金奖。1967~1980年,遭受不公正待遇,被下放英德茶场劳动。1984年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举行独唱音乐会,受到各界热烈欢迎,1990年担任红豆粤剧团团长和艺术总监。2002年获国家文化部颁发的首届“造型和表演艺术创作研究成就奖”。

红线女:从艺六十余年 红透半个多世纪

从艺六十余年,红透半个多世纪,在粤剧界,在全国戏曲界,红线女之外,能做到这一点的,实在不多。

作为粤剧史上的一代天才,红线女的艺术生命持续了六十多年,至今已经演出了近200个剧目,拍摄了70多部电影,国内外观众与专家对她艺术成就的评价之高、之多,不仅仅在粤剧界,而且在整个戏剧界中都是少见的。有专家认为,近几十年来的粤剧,是现代粤剧史上的红线女时代,客观来说,这个评价并不算过分,因为她的影响力已经超越了粤剧艺术的范围,成为岭南文化的一道动人风景,成为中国戏曲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从全国范围来看,粤剧未必是观众群最大的剧种,但红线女的名字却几乎是人尽皆知的,很多人甚至是因为红线女这个名字才认识粤剧的。在人数众多的戏剧演员队伍中,红线女之所以能达到她的高度,自然是其与生俱来的嗓音、悟性等先天条件使然,但更重要的,恐怕还是因为她对粤剧的痴迷,使她能够不断挑战自我,不断做出新的探索与革新,不断地获取前进的动力。( 网站之家)

早期跟随马师曾等前辈学艺时,尽管还只是剧团中的第三花旦,但红线女的刻苦好学就已经赢得了前辈们的好评,并且在长期的生活磨练中,涤尽艳丽的铅华,没有沾染上梨园的陋习。即使是在香港大红大紫的时候,红线女也从来没有迷失过自我,反而利用经济状况的改善,更主动地多方面学习古典文学、英文以及其他剧种的特点,这不是一般的戏剧演员可以做到的。后来更因为对香港粤剧环境中的粗制滥造之风深恶痛绝,毅然回到内地发展。事实也证明,她当初回内地的选择是正确的。回来后她出演了自己最满意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如《搜书院》、《关汉卿》、《山乡风云》等,让自己的艺术生涯一直持续到今天。

正是因为她对粤剧的热爱与痴迷,才创造出独具艺术风采的“红派”艺术,使自己的艺术达到了“随物赋形,沿情造声”的境界。也正是这份痴迷,才让我们理解,即使在“文革”期间她在牛棚里的时候红线女简介,都要借着吆喝鸡的机会练练嗓子;到七十多岁时,她仍然在为粤剧的发展而操劳,她想到开创动画粤剧电影的形式来推广粤剧,并坚持为片子亲自配音……

红线女能在粤剧发展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固然与她自身的不断追求不断创新有关,但确切地说,也凝聚了许多人的心血:比如说马师曾,在她的艺术生涯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其他人所无法比拟的;比如薛觉先,在她艺术道路上的提携与帮助;比如周恩来,他对红线女的殷切期望与指导,一直是红线女奋发向前的动力;比如梅兰芳、程砚秋等前辈,他们对红线女的指点与帮助,也让红线女的艺术探索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如果不是孤立地看待一个人或者一个现象的出现,那么,把红线女放到一个社会的大背景下来观察,或许可以说,红线女的出现其实与岭南文化的氛围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红线女在20世纪30年代登上粤剧舞台时,中国社会正面临迅速的转变,政治、军事的混乱加速了新旧文化的更替。岭南文化既有注重实际与世俗生活的特性,又因为是最早与西方文明接触的地方之一,具有开放性与前卫性的一面。岭南文化的开放性与兼容性,开启了粤剧面对广大市民的世俗之门,必然要求粤剧演员在表演上更为成熟,在形式上做出变革,创新就成为必然。马师曾、薛觉先等做出了许多具有拓荒意义的改革,借鉴并融合了西方文艺中的某些做法。红线女正是在前辈开拓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逐渐超越了单纯的女性媚美的框架,形成了婉约之中又有悲壮的风格,达到了粤剧发展的又一个高峰。如今,粤剧与岭南画派、广东音乐一起,被并称为“岭南三秀”。

红线女现象,正是20世纪岭南文化一道美丽而动人的风景。

人物词典

红线女最初想学戏的时候,其父亲是持反对态度的,理由是“成戏不成人”,古往今来都是如此,但红线女偏要“成戏又成人”。结果,她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成了名,成了戏,也成了人,成为粤剧史上最具标志性的人物,也是当代戏曲演员中海外声望最高的艺术家之一。

成名·红线女

红线女从小就跟着母亲到海珠、太平等戏院去看大戏,八九岁时跟着留声机学唱白驹荣、薛觉先等人的粤曲,可以说从小就受到粤剧艺术的熏陶。

尽管最初是为了生计才走上粤剧舞台的,但事实上,红线女的家庭氛围与粤剧有着深厚的渊源。她的堂伯父邝新华是粤剧著名武生,同行中的泰斗级人物;外祖父声架南是驰名的武生;舅父靓少佳是人寿年、胜寿年等省港大班的正印小武;舅母何芙莲是著名花旦,她也正是红线女的艺术启蒙者。

1938年,红线女由母亲带领,从澳门赴香港拜舅母何芙莲为师,正式开始学艺。最初,她是以“小燕红”的艺名,跟随靓少佳主持的省港大班之一的胜寿年班演出红线女简介,后又随何芙莲参加靓少凤主持的剧团。靓少凤是很有声望的粤剧小生,他很喜欢聪明听话又勤奋好学的红线女,有空就教她发声的功法和行腔吐字的技巧,为她后来的唱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靓少凤还是“红线女”的创造者——他认为“小燕红”的艺名不好,主张取《红线女盗盒》之意,改艺名为“红线女”。恐怕他想都没想过,这个名字后来会如此耀眼夺目。

何芙莲在红线女的早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她还带领红线女结识了她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马师曾。马师曾成立的太平剧团是当时省港最具号召力的戏班,红线女从第三花旦做起,在湛江、广西等地演出了多出马派剧目,并在马师曾的言传身教下成长迅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a19126499204@126.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