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景区景点 >

坎儿井在新疆哪里居多_新疆坎儿井的水源主要来自哪里

十七八世纪时,在新疆哪些地方已存在坎儿井?

新疆坎儿井的大发展是在清代,据《新疆图志》记载,十七八世纪时,北疆的巴里坤、济木萨、乌鲁木齐、玛纳斯、景化乌苏,南疆的哈密、鄯善、吐鲁番、于阗、和田、莎车、疏附、英吉沙尔、皮山等地,都有坎儿井。

坎儿井在新疆哪里居多_新疆坎儿井的水源主要来自哪里坎儿井在新疆哪里居多_新疆坎儿井的水源主要来自哪里


地理问题 坎儿井

1新疆大约有坎儿井1600多条,分布在吐鲁番盆地、哈密盆地、南疆的皮山、库车和北疆的奇台、阜康等地,其中以吐鲁番盆地最多最集中,达1200多条,总长超过5000公里。

2坎儿井在吐鲁番地区的形成具备了三个基本条件,即:

① 在当地的自然条件上,由于干旱少雨,地面水源缺乏,人们要生产、生活就不得不重视开发利用地下水。同时,当地的地下水因有高山补给,所以储量丰富。地面坡度又陡,有利于修建坎儿井工程,开采出丰富的地下水源,自流灌溉农田和解决人畜饮用。

② 在当时的生产发展上,由于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要求,以及当时东西方文化的传播,逼使人们必须进一步设法增大地下水的开采量,扩大灌溉面积来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因而对引泉结构必须进行改良,采取挖洞延伸以增大其出水量。这样就逐步形成了雏形的坎儿井取水方式。

③ 在当时的经济技术上,尽管经济技术条件水平很低,但坎儿井工程的结构形式可使工程的土方量大为减少,且施工设备极为简单,操作技术又易为当地群众所掌握,故坎儿井的取水方式在当时经济技术条件水平上是比较理想的形式。

我国坎儿井广泛存在于西北地区吗?

坎儿井广泛存在于我国的西北地区。坎儿井在我国集中分布于新疆吐鲁番地区,其产生历史可追溯到汉代,是新疆各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智慧的结晶。

古老的坎儿井是由若干个竖井、地下暗渠,以及地面明渠和“涝坝”组成,当地老百姓会巧妙利用山的坡度,凿竖井、通暗渠,在荒坡戈壁上,引水在暗渠中奔流,到达绿洲盆地则流入明渠,供老百姓汲取饮用及灌溉桑田。在年降水量不足20毫米的吐鲁番盆地,每到冬闲季节,当地农民就会自发对坎儿井掏捞清淤,以保证来年的出水量。

扩展资料:

坎儿井的主要工作原理是人们将春夏季节渗入地下的大量雨水、冰川及积雪融水通过利用山体的自然坡度,引出地表进行灌溉,以满足沙漠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

不同地的坎儿井在具体构造上均有其不同的地域特点,但一般而言,一个完整的坎儿井系统包括了竖井、暗渠(地下渠道)、明渠(地面渠道)和错现(小型蓄水池)四个主要组成部分。在该原理下运转的坎儿井流量稳定,且能保证井水自流灌溉。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坎儿井是荒漠地区一特殊灌溉系统,普遍于中国新疆吐鲁番地区。

坎儿井主要是由竖井、地下暗渠、地上明渠、涝坝组成的(如图所示)。

先说竖井。竖井是开挖或清理坎儿井暗渠时运送地下泥沙或淤泥的通道,也是送气通风口。井深因地势和地下水位高低不同而有深有浅,一般是越靠近源头竖井就越深,最深的竖井可达90米以上。竖井与竖井之间的距离,随坎儿井的长度而有所不同,一般每隔20—70米就有一口竖井。一条坎儿井,竖井少则10多个,多则上百个。井口一般呈长方形或圆形,长1米,宽0.7米。

暗渠是输水道工程最为艰巨的工程,一般要在地下开凿几公里到几十公里。作用是把地下含水层中的水会聚到它的身上来,一般是按一定的坡度由低往高处挖,这样,水就可以自动地流出地表来。暗渠一般高1.7米,宽1.2米,短的100— 200米,最长的长达25公里

龙口是坎儿井明渠、暗渠与竖井口的交界处,通过暗渠流向明渠的第一个出水口

暗渠流出地面后,就成了明渠。顾名思义,明渠就是在地表上流的沟渠。人们在一定地点修建了具有蓄水和调节水作用的蓄水池,这种大大小小的蓄水池,就称为涝坝。水蓄积在涝坝,哪里需要,就送到哪里。

所以坎儿井就只能在干旱的西北地区才有它的用武之地。

坎儿井在新疆什么地方

新疆的坎儿井主要集中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吐鲁番市亚尔乡新城西门村一带。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新疆维吾尔族世代在戈壁绿洲从事农业生产,水利灌溉至关重要。闻名遐迩的坎儿井便是当地水利灌溉系统的一大特色。

由于坎儿井灌溉系统构造奇特,作用非凡,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坎儿井的来源问题是研究的内容之一,但意见不一。

关于坎儿井的来源,文献和考古都有一定的局限,很多都没有文字记载,遗址、遗物因为没有文字记载,也难于确证。

对新疆坎儿井起源的说法,大概有三种:第一种,新疆坎儿井起源于波斯,即今伊朗。第二种,新疆坎儿井起源于中国内地。第三种,新疆坎儿井由维吾尔先民根据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自己发明。

吐鲁番的坎儿井按水文地质条件和分布可分为三种类型:

1、山区河流补给型坎儿井,分布在火焰山以北的灌区上游地区,集水段较长,出水量较大,水量稳定,矿化度低。

2、山前潜流补给型坎儿井,这类坎儿井分布在火焰山以南冲积扇灌区上缘,由直接引取山前侧渗形成的潜流,天山水系渗漏与火焰山北灌区引水渠系渗漏等形式补给地下水,集水段一般较短。

3、平原潜流补给型坎儿井,这类坎儿井分布在火焰山南灌区下游,地层为土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差,一般出水量较小,矿化度较高。

以上内容参考:

坎儿井游乐园在哪里

坎儿井游乐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吐鲁番坎儿井游乐园位于新疆自治区吐鲁番市境内,处312国道南侧2公里处,是一座为中外旅客提供吃、住、游、乐、购物一条龙服务的旅游定点单位。

由于坎儿井水是天山雪水溶化后渗入地下,无污染的天然水,含丰富的矿物质,常饮能使人美丽、长寿。坎儿井开挖在地下,不易蒸发,一年四季水流不断,坎儿井水质清澈见底,甘甜爽口。新疆的坎儿井主要分布在吐鲁番盆地、哈密和木垒地区,尤以吐鲁番地区最多,计有千余条,如果连接起来,长达5000公里,所以有人称之为地下运河。

吐鲁番坎儿井乐园于1993年5月16日正式向国内外游人开放,占地面积7亩,区内流水淙淙,林木参天,景色迷人。悠长的葡萄走廊、平展如毯的草坪、风格别具的坎儿井研究中心展览厅、民族风味餐厅、客房一应俱全,使人爽心悦目,胜似世外桃源。

新疆坎儿井,被誉为「 ”世界奇迹”!地理学家:名副其实

坎儿井,是中学时代课本中的重要内容,相信很多人都记得。「 ”坎儿井”一词本身是「 ”井穴”的意思,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 ”井渠”,而新疆 *** 尔语则称之为「 ”坎儿孜”。坎儿井是荒漠地区一特殊灌溉系统,中国90%的坎儿井都位于新疆,而新疆90%的坎儿井又集中于吐鲁番和哈密地区。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吐哈地区(吐鲁番和哈密地区)的坎儿井总数达1100多条,全长约5000公里。 你若驱车行使于吐鲁番和哈密地区的茫茫大戈壁中,你会发现身边经常冒出延亘一长串的小土包,浩浩荡荡,向远方排去。小土包全由黄土构筑而成,看起来像一个个馒头般。事实上,在这个馒头的中间是空心的,如果从天上往下看,则好像是一个个甜甜圈,又像是月球上的环形山,非常令人惊叹。这种介于神秘与奇迹之间的景象就是被世人称为中国古代三项伟大工程之一的「 ”坎儿井”。 鸟瞰坎儿井 为什么需要坎儿井? 吐哈地区的用水之所以这样复杂,也有其不得已之处。 从空中望去,我们会发现这里像一个巨大的倾斜的船底,北高南低,船底就停歇在东西向横贯新疆中部的天山山脉里。 盆地西边和北边的高山,平均高度在3500米到4000米之间,其中博格达峰高达5445米,这些山脉终年被白雪覆盖,它们的高度足以挡住从北边吹来的夹带着水汽的气流。 这些湿润的气流在翻越高山的北坡时水汽随着高度的增加、温度的逐渐降低冷凝成云,形成降雨,当它们到达高山的南坡时气势锐减,当它们降入山间盆地时,又会遇到盆地中蒸蒸而上的热气流,两股气流相遇很难形成雨滴(因为水汽遇冷才会凝结致雨),吐哈盆地内的雨水往往只有寥寥几滴。与此同时,盆地南边又只有山脉和沙漠,没有水汽来源。所以,吐哈盆地的降水是极其稀少的,最少的年份(1968年),吐鲁番盆地全年降水才2.9毫米! 坎儿井出水口 这里的天上不降水,只有山上的白雪融化以后,才会向盆地汩汩地流下清泉,由于这里的山地大多为 *** 的岩石,所以山上的融雪水很快聚流成河,向山下的盆地流去。然而好景不长,融雪水流到山下后又遇到了由粗砂和砾石组成的戈壁滩,水流迅速地渗入了地下,很多河流到了这里就消失了。消失了的融雪水全部汇入了地下潜水层。 光秃秃的戈壁在白天被太阳晒着的时候温度升高得很快,由于盆地太低,所以热空气不容易疏散出去,再加上盆地与山地的高差太大,气流下沉时形成了干热的「 ”焚风”,这些都使盆地如同一个巨大的火炉。 戈壁滩上是不能种庄稼的,可以种庄稼的土地与山麓河水之间隔着一片辽阔荒芜的戈壁难。吐哈地区的炎热和干旱非但没有熄灭人们生存下去的勇气,反而激起了人们想方设法生活在这里的愿望。水是生命之源,有了水,人们就可以在盆地中心土壤颗粒最细的地方种植庄稼和作物,在吐哈地区,无论你进入哪一片绿洲,你都会恍如进入了人间的仙境:高大葱绿的柽柳和杨树坚挺着粗壮的身躯,田畦纵横交错,鸟声啾啾,田埂上闲坐着90岁的 *** 尔老人和陪伴他的小白羊,凉风习习吹来丝丝潮气…… 坎儿井内景 如今吐哈盆地里的生活和生产用水有的来自地表的防渗防冲引水渠道,有的来自机井还有的就来自古老的坎儿井。这三种引水方式中,历史最悠久与当地人民生活水乳相融、甚至成为了当地文化一部分的,就是坎儿井。 坎儿井是如何出现的? 谁也说不清坎儿井是从何时何地开始出现的。在新疆 *** 尔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很久很久以前,一个年青的牧羊人为了寻找水源,用手挖出了水井,从此代代相传。 有人说,新疆的坎儿井是从波斯(今伊朗)随着 *** 教的传播而传到了各地的。坎儿井在中东、中亚及北非干旱地区的很多地方都有,尤其是伊朗中部的高原地带,那里有成千上万条坎儿井点缀着沙漠里的绿洲。据说,伊朗的坎儿井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位于丝绸之路的中心、古代东西文化交汇之处的新疆很有可能接受了西方传来的引水方法,从而开凿了第一条坎儿井。 一座民居外的坎儿井 但是仍然有不少学者坚持认为坎儿井是中国中原地区首先发明的,其后随着向西域的扩张而传入了新疆。公元前109年,陕西大荔县曾经开挖了一条「 ”龙首渠”,将洛河水从地下引至下游的大荔平原灌溉。有人说龙首渠”就是坎儿井的前身,后由中原派到西域屯田守边的汉族军民带到了新疆。然而坎儿井毕竟更加复杂,它所引用的是埋藏在地下深处的地下水。 在近代提倡和推广坎儿井最有力和最有成效的人是林则徐。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林则徐被派到伊犁戍边,当他走到距离吐鲁番约40里的地方时看到了坎儿井,他十分惊讶于这种奇巧的引水工程,曾经在内地兴办过太湖水利、江浙海塘、江汉堤工和两次黄河修防的林则徐一眼就看出了这种水利工程在边疆地区的重要性,所以大力推广。在林则徐到新疆办水利之前,坎儿井仅限于吐鲁番,而且只有30余处,经林则徐的推广之后,新疆的其它地方又增开了60多处。 坎儿井结构示意图 坎儿井的今天 吐哈盆地的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在与严酷的自然环境作斗争、求生存的过程中之所以选择了坎儿井,不仅是因为它能够躲避日晒风吹对流水的侵蚀更是因为它是在当时的条件下,惟一能够普遍施工的水利工程。 农闲时节,只需三五个人,带着镢头、刨锤、辘轳和土筐等工具就可以开挖了。 一条坎儿井可以断断续续挖上好几年,挖好的坎儿井还要定时检查和维护。这虽然是一项极度耗费人工的活儿,而且也很危险,但是在机器生产不发达的年代,掏挖坎儿井才是人们胜任得起的工作。 随着农业社会生活的展开,掏挖坎儿井、修护坎儿井、耕地收割、坎儿井水的分配和管纷纷规定了当地人民的理生活节奏,坎儿井因此成为了当地文化的一部分。吐哈盆地的农村就曾有过把坎儿井当作女儿嫁妆的习俗。 坎儿井博物馆内的沙盘 科技和人们观念的斗转星移使得人不断地对自我及与自我相关的事物产生思考。坎儿井的好处自然不必再提,正如朴素的东西都有其落后的一面一样,它的缺点也有不少:由于坎儿井引用的地下水是冰雪融水,所以它的水量在春季是最少的,而秋冬两季却是最大的(地下水的储水量相较于地面水来说有滞后性),这与当地农业上春忙冬闲的节律不相称;坎儿井的修护完全靠人力,既危险又辛苦,随着年轻人对工作的选择越来越多,就越来越少有年轻人愿意再去干这种活儿,挖坎儿井出现了后继乏人的危险。 从1957年开始,吐哈盆地在上游的河流上修建了防渗干渠以及红山、柯柯亚调节水库,从1965年开始,这里又进行了机井建设。 在坎儿井旅游的游客 防渗干渠和水库截取了向地下渗漏的地表水,从而使地下水资源变少了;与此同时,大量随意建造的机井又在坎儿井的附近与其争夺地下水。到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吐哈盆地到处都有坎儿井断流、于涸、和废弃的景象,人们越来越怀疑,这一古老的水利技术是否有生存下去的意义。 在新疆的其它地方也有坎儿井,但都不如吐哈盆地那样多,那样成规模。这一现象的形成与吐哈盆地干旱的气候、丰富而深埋的地下水、大斜度的地层(从而使地下水沿缓斜的暗渠自然流出地表成为可能)等自然条件是分不开的。我们可以舍弃项落伍的技术,但是却无法割舍那份历经千年而缠绕在当地人心中的对坎儿井的感情。 所以当地人要开办「 ”坎儿井博物馆”,要举办「 ”坎儿井研讨会”,他们想尽办法规划了新的坎儿井建设蓝图。他们不舍历史,也就对未来有了一份稳靠的把握。 坎儿井博物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a19126499204@126.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