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景区景点 >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文物介绍 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介绍600字

陕西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陕西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鸳鸯莲瓣纹金碗、镶金兽首玛瑙杯、唐三彩载乐驼、皇后之玺、鎏金银竹节铜熏炉、青釉提梁倒灌壶、鹦鹉纹提梁银罐、黑釉油滴碗、彩绘雁鱼铜灯。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文物介绍 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介绍600字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文物介绍 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介绍600字


1、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

陕历博唯有两件文物是从不出境展出的,其中一件就是这个。银壶上的马为舞马,它是一种经过专门训练,表演马舞的马。

2、鸳鸯莲瓣纹金碗

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有一件唐代鸳鸯莲瓣纹刻花金碗,1970年陕西西安何家村窖藏内出土,共出两件,代表了盛唐时期我国北方金银器制作的高度成就。

3、镶金兽首玛瑙杯

是陕历博不能出境展出的珍贵文物之一。杯形呈角状兽首兽似牛,却生两只弯曲的羚羊角,装饰奇特。嘴部镶金帽,眼、耳、鼻皆刻画细微精确。

4、唐三彩载乐驼

这组舞乐俑,从其形态、风格分析,可以确定是盛唐时的作品,乐俑所用的乐器基本上都是胡乐,而舞乐者均是穿着衣冠的汉族。

5、皇后之玺

皇后之玺理论上比之玺下一等,但历史上有几个很牛的女人,汉吕后,唐武后,清西太后,与她们的相关的文物显然价值连城。

6、鎏金银竹节铜熏炉

这件帝王的礼物在陕西兴平县茂陵出土,虽然经历千年但仍然熠熠生辉。收藏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这件,也是目前发现的一件鎏金银竹节铜熏炉,堪称镇馆之宝。

7、青釉提梁倒灌壶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的五代青釉提梁倒灌壶,更是耀瓷中至精至美的瑰宝,它集“三王”的灵气、霸气、美艳于一身,可谓巧夺天工,很可能是宫廷贡品。

8、鹦鹉纹提梁银罐

是迄今已知唐代银罐中气和精美的一件。银罐上錾刻的鹦鹉振翅欲飞,鲜活而丰满,恰好与圆浑的外形,饱满的团花相配,给人以富贵喜庆的感觉。

9、黑釉油滴碗

油滴,是宋代黑釉瓷的特殊品种之一,特点是在乌黑的釉面上呈现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圆点,状如夜空的星辰,又似一滴滴晶莹的油珠,十分美丽。

10、彩绘雁鱼铜灯

西汉,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整个灯为一只鸿雁回首衔鱼的形状。灯盘灯罩能够转动开合,不仅可以挡风,还可以调节光线的明暗度和照射方向。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品有什么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370,000余件,上起远古人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年前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

文物主要类别:

文物数量多、种类全,品位高、价值广,其中有精美的商、周青铜器,千姿百态的历代陶俑,以及汉、唐金银器,唐墓壁画。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精品推荐:

鎏金裴肃进双凤银盘

彩绘骆驼

鎏金弥勒像

四神瓦当

青铜水禽

陶囷

柞钟

鎏金飞廉纹六曲银盘

银饼

透光镜

金饼

独角兽

凸纹玻璃杯

上林铜鉴

伎乐纹八棱金杯

四足鬲

素面带把银杯

陕西历史博物馆18件国宝都是什么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十八件国宝级文物如下:

1. 镶金兽首玛瑙杯

唐代,酒器长15.5厘米,口径5.9厘米。

2. 旟鼎

西周,通高77厘米,口径56.5厘米,重78.5千克。1972年陕西眉县杨家村出土。

3. 五祀卫鼎

周康王时期,造型敦厚雄伟,纹饰庄重神奇。通高77厘米,口径56.5厘米。

4. 多友鼎

西周,通高51.5厘米,耳高10厘米,宽11.6厘米,厚3厘米,腹径50厘米、深31厘米,口沿外折2厘米,重35千克。

5. 皇后之玺

西汉,高2厘米,边长2.8厘米,重33克。

6. 鎏金银竹节熏炉

西汉,通高58厘米,口径9厘米,底径13.3厘米,重2.57公斤。

7. 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

唐代,高14.8厘米,口径2.3厘米。

8. 客使图

唐代,高185厘米,宽247厘米。

9. 阙楼仪仗图

唐代,阙楼图共两幅,内容相同,分别绘于懿德太子墓道东壁和西壁,东壁阙楼图高304厘米,宽296厘米;西壁楼图高305厘米,宽298厘米。

10. 马球图

唐代,高229厘米,宽688厘米。

11. 宫女图

唐代,高176厘米,宽196.5厘米。

12. 鸳鸯莲瓣纹金碗

唐代,通高5.5厘米,口径13.7厘米,足径6.7厘米。

13. 鎏金鹦鹉纹提梁壶

唐代,高24.2厘米,口径12.4厘米,足径14.3厘米,重1789克。

14. 三彩载乐驼

唐代,通高58厘米,高24.2厘米,口径12.4厘米,足径14.3厘米。

15. 青釉提梁倒注瓷壶

宋代,高18.3厘米,腹径14.3厘米。

16. 黑釉油滴碗

宋代,高9厘米、口径30.2厘米、足径11.8厘米。

17. 狩猎出行图

唐代,高100厘米—200厘米,全长890厘米。

至于为什么是十七个,是因为阙楼仪仗图有两幅一模一样的内容,所以归到一类,但是属于两件国宝级宝藏。

参考资料: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四大藏品是什么?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四大藏品:

1、金樽兽首玛瑙杯。

2、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

3、鸳鸯莲瓣纹金碗 。

4、青釉提梁倒注瓷壶。

陕西历史博物馆位于西安大雁塔的西北侧,筹建于1983年,1991年6月20日落成开放,是座大型现代化博物馆,前身可以追溯到1909年成立的陕西“劝工陈列所”,它的建成标志着博物馆事业迈入了新的发展里程。

这座馆舍为“殿堂、四隅崇楼”的唐风建筑群,主次井然有序,高低错落有致,气势雄浑庄重,融民族传统、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于一体。馆区占地 6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600平方米,文物库区面积8000平方米,展厅面积11000平方米,馆藏文物1717950件(组)。

上起远古人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年前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文物不仅数量多、种类全,而且品位高、价值广,其中的商周青铜器精美绝伦,历代陶俑千姿百态,汉唐金银器独步全国,唐墓壁 画举世无双。可谓琳琅满目、精品荟萃。

扩展资料:

陕西历史博物馆四大馆藏:

1、神秘瑰丽的青铜器。

雄伟的造型、古朴的纹饰、丰富的铭文,形成古代青铜器独特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时代特征。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了不同时代的青铜器约6千件,仅西周青铜器就近2千件。乐器、食器、水器和酒器,样式多样。

2、多姿多彩的历代陶俑。

从秦朝到明朝的历代陶俑藏品也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重头戏。这里有气势磅礴秦朝兵马俑、再到汉代跽(ji)坐俑、色彩绚丽造型妖娆的唐俑等等,每个时代的陶俑都是风格鲜明,反映了当时的风貌以及审美观。

3、精美绝伦的金银器。

在古代,金银器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目前唐代金银器在我国出土的数量不多,在这里可以看到陕西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的近千件制作精美、做工精细的金银器。舞马壶、鸳鸯莲瓣纹金碗,都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品。

4、独具魅力的唐墓壁画。

唐墓壁画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独具特色的珍贵藏品,共有20多座唐墓的壁画精品近600幅。这些壁画都是从唐代墓葬当中原件揭取下来的,描绘了当时的仪礼规范、生活习俗、服饰特色、娱乐方式与建筑风格。

参考资料来源:

陕西历史博物馆有什么镇馆之宝

1、镶金兽首玛瑙杯。出于唐代,国之重宝。

海内孤品,首批禁止出国展览文物,陕西历史博物馆镇馆之宝。

2、旟鼎。出于西周,国宝级文物。

铸于周康王时期,造型敦厚雄伟,纹饰庄重神奇。所刻铭文是研究周初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具有珍贵的历史及艺术价值,加之铸刻时代明确,被公认为周康王时的标准器,是一尊的西周时期的国宝。

3、五祀卫鼎。出于西周,国宝级文物。

通高36、5厘米,口径34、3厘米,腹深19、5厘米,重11、5公斤。五祀卫鼎是研究西周中期经济和土地制度的第一手资料,对史学界和法学家都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4、皇后之玺。出于西汉,国宝级文物。

高2厘米,边长2、8厘米,重33克。此印形制与印文与汉制相合,为汉皇后吕雉之物,是汉代皇后玺的实物资料,弥足珍贵。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有哪些

陕西历史博物馆属于一级博物馆,首批4A级旅游景点,并且还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博物馆,这里的馆藏文物众多,并且都极具观赏价值,那么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有哪些?

1.唐·镶金兽首玛瑙杯

镶金兽首玛瑙杯,唐代酒器,国之重宝,是大唐遗宝展何家村窖藏文物中最珍贵的一件,器物长15.5厘米,口径5.9厘米。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是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更是陕西历史博物馆镇馆之宝。兽首玛瑙杯选用世间罕见的俏色玉材——缠丝玛瑙制成,玉器的小端雕琢出惟妙惟肖的兽首,双眼圆睁,炯炯有神,兽头上有两只弯曲的羚羊角与杯身连接,粗壮有力。兽首的口鼻部镶金,用作杯塞。兽首玛瑙杯造型写实、生动,静中含动,极富艺术感染力。从选材、设计到工艺,都可称为唐代玉雕艺术的精品,是至今所见的唐代一件俏色玉雕,是唐代玉器做工最精湛的一件,也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

除此之外,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多达170多万件,上起远古人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年前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因此,博物馆一直有“给我一天,还你万年”的说法。陕西历史博物馆内有三个展区,按时间序列从夏商周到元明清,从精美绝伦的商周青铜器到独步全国的汉唐金银器,还有千姿百态的历代陶俑,举世无双的唐墓壁画。

2.西周·_鼎

_鼎为西周早期的文物,1972年出土于陕西省眉县杨家村。通高77厘米,口径56.5厘米。鼓腹,敛口,折沿,立耳,柱足,沿下和足上饰竖扉和饕餮纹。_鼎内壁共铸铭文四行,28字,大意是说:某年八月初,王姜将原赐予师栌的土地收回,转赐给_,_便做此鼎纪念。铭文反映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土地占有制形态,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实物资料。。王是的土地所有者,可以将土地和耕种土地的人任意赐给他的下属,也有权将土地收回,其臣属对君王所赐的土地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根据_鼎的形制及铭文可知,_鼎是西周早期成王时代的器物,对于研究古代历史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很大程度就是源自与这补史、证史的铭文。

3.西周·五祀卫鼎

五祀卫鼎,通高36.5厘米,口径34.3厘米,腹深19.5厘米,重11.5公斤,1975年岐山县董家村出土。双立耳,三柱足,平沿外折,下腹向外倾垂,鼎外底积结着厚厚的一层烟炱,口沿下饰以细雷纹填地的变形兽体纹腹内壁铸铭文19行207字,记录了一场卫和邦君厉之间因为土地补偿而引起的违约案件。对研究西周时期的法律情况有重要作用。鼎内的铭文反映出西周中期,部分土地实际上已属私有,但土地的转让,仍需通过王朝众臣,说明贵族对土地的处分已得到制度上的默认。它是研究西周中期经济和土地制度的第一手资料,对史学界和法学家都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4.西周·多友鼎

多友鼎属西周晚期文物,通高51.5厘米,口径50厘米。1980年陕西长安县下泉村出土。鼎铸于西周厉王时期。腹内壁铸铭文二十二行,二百七十九字,记载了西周历王时期反击猃狁侵犯的一场战争。其铭文是重要的上古文献,对于研究匈奴史及当时的、经济、军事和民族关系,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铭文结构凝练,字迹秀丽,又是书法艺术史中的重要篇章。

5.西汉·皇后之玺玉印

皇后之玺,高2厘米,边长2.8厘米,重33克,以新疆和田羊脂白玉雕成。1968年陕西咸阳市韩家湾乡狼家沟出土。玉色纯净无瑕,晶莹润泽。玉质坚硬致密,无任何受沁现象。玺体为正方形,钮为高浮雕的匐伏之螭虎。螭虎形象凶猛,体态矫健,四肢有力,双目圆睁,眼球圆而凸出,隆鼻方唇,张口露齿,双耳后耸,尾部藏于云纹之中,背部阴刻出一条较粗的随体摆动的曲线,6颗上齿也以阴线雕琢。螭虎腹下钻以透孔,以便穿绶系带。玺台四侧面呈平齐的长方形,并琢出长方形阴线框,其内雕琢出4个互相颠倒并勾连的卷云纹,每个云纹均以双阴竖线与边框相连。阴线槽内残留有部分朱砂。玺面阴刻篆书“皇后之玺”4字,字体结构严谨大方,笔画粗细均匀,深度一致。雕琢技法之娴熟,都是罕见的。《汉旧仪》载:“皇后玉玺,文与帝同,皇后之玺,金螭虎钮。”此印形制与印文正与汉制相合。因出土地点距汉高祖和吕皇后合葬的长陵约1公里,推测为吕皇后吕雉之物,是汉代皇后玺的实物资料,弥足珍贵。

6.汉·鎏金鎏银铜竹节熏炉

鎏金鎏银铜竹节熏炉,通高58厘米、口径9厘米,底径13.3厘米,重2.57公斤,1981年陕西省兴平县茂陵1号陪葬墓出土藏,属于一级文物。其状为高柄竹节豆形,盖如博山,通体鎏金鋈银(鎏银),圈足底盘透雕两蟠龙,均以头承托盘腹,盘腹下部有十组三角形,内雕饰蟠龙纹,龙首回顾,龙身从波涛中腾出,线条流畅,造型奇妙,炉盖外侧刻有“内者未央尚卧,金黄涂竹节熏炉一具,共重十斤十一两,四年内宫造,五年十月输,第初三”字样,底座外圈刻有“内者未央尚卧,金黄涂竹节熏炉一具,并重十一斤,四年寺工造,五年十月输,第初四”。汉武帝时称“阳信”者惟其姊阳信长公主。阳信家当为汉武帝姐姐阳信长公主家,它原为未央宫之物,后来被赏赐给阳信家。

7.唐·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这十八件组国宝级文物,而在这十八件组中唯有两件是从不出境展出的,其中的一件就是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

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高14.3厘米。1970年西安市何家村出土。壶的造型采用的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皮囊的形状,壶身为扁圆形,一端开有竖筒状的小口,上面置有覆莲瓣式的壶盖,壶顶有银链和弓形的壶柄相连,这种形制,既便于外出骑猎携带,又便于日常生活使用,表现了唐代工匠在设计上的独具匠心。银壶的两侧采用凸纹工艺各塑造出一匹奋首鼓尾、跃然起舞的骏马。壶上的骏马就是唐代有名的舞马形象,《明皇杂录》记载,玄宗曾在宫中驯养舞马400匹,每年8月初,玄宗生日时,则给这些舞马披上锦绣衣服,按着“倾杯乐”的节拍,跳舞祝寿,时,舞马跃上三层高的板床旋转如飞,有时还让壮士把床举起,让马在床上表演,而少年乐工则站在周围为马伴奏。亦有诗描写舞马完成表演后的神态:“更有衔杯终宴曲,垂头棹尾醉如泥。”此壶的舞马形象正好与书中记载相互印证,是十分难得的文物珍品。

8.唐·阙楼仪仗图(两组)

阙楼仪仗图,均高296-420厘米,宽976-928厘米。1971年陕西乾县懿德太子墓出土。懿德太子李重润是唐中宗李显的长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孙子。大足元年(701年)遭谗言被武则天杖杀,时年19岁,中宗复位后,于神龙二年(706年),以太子身份陪葬乾陵并号墓为陵。

宫女图,高176厘米,宽196.5厘米。1960年陕西乾县唐永泰公主墓出土。绘于墓前室东壁南侧。此画为国宝级文物。画9人。为首一人头梳单刀半翻髻,目视前方,双臂交又于腹前,挺胸起步前行,姿容华贵高雅。其后一人头梳螺髻,回头似在向其他人吩咐事情。其余7位宫女头梳半翻髻、螺髻或双螺髻,手中分别持有独台、团扇、如意、方盒、高足杯、拂尘、包袱等物,侧身缓行。其中除2位着男式袍衫外,其它7位皆着窄袖袒胸短襦,肩披丝帛,下穿红、黄、绿等色曳地长裙,脚着如意云头履,画面形象生动,似是侍寝的图景。

9.唐·马球图

马球图,高229,宽688厘米。1971年陕西乾县章怀太子墓出土。图绘于墓道西壁。有20余骑马人物,均着深浅两色窄袖长袍,戴幞头,穿黑靴。壁画突出五个持偃月球杖的骑者驱马抢球。前一骑作反身击球状,其余纵马迎击。后10余骑人马,行者骑枣红马,或山间奔行,或驰骋腾空。止者着绿色长袍,红翻领,伫目凝神,无球杖。背景衬起伏山峦,五颗孤零零的古树点缀在空旷的画面上,与墓道东壁的“出行图”中的古树遥相对应。此图是有关马球运动最早的形象资料。

10.唐·狩猎出行图

狩猎出行图,高100-200厘米,全长890厘米。1971年陕西乾县李贤墓出土。原图揭取时分为数幅,画面以青山松林为背景,四十多个骑马狩猎者携弓带箭或持旗或持驯豹鞭,簇拥着主人纵马驰向猎场,殿后的还有两匹负重骆驼,构图气势磅礴,宏伟壮观。是唐墓壁画中上乘杰作。

11.12.唐·鸳鸯莲瓣纹金碗(两件)

鸳鸯莲瓣纹金碗,通高5.5厘米,口径13.7厘米,足径6.7厘米。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碗由锤击成型。侈口,圆唇,鼓腹,平底,喇叭形圈足。器身满饰珍珠地纹,腹部捶出双层仰莲瓣,上层莲瓣中分别錾鸳鸯、鹦鹉、鸿雁、鹳翎、鹿、狐、獐、兔、鸭等珍禽异兽;下层莲瓣内刻忍冬花草。碗内底刻宝相花。圈足饰方胜纹一周,内刻鼓翼云端的飞鸟一只及流云数朵,底沿以小联珠缀成。碗内壁有墨书重量“九两三”(实际称重,为九两半)。制作精妙绝伦,富丽堂皇。这两件金碗流畅的莲瓣、稳重的双重结构和华丽的纹饰,是典型的唐代艺术风格,充分体现了唐代金银器装饰艺术的成熟,是罕见的艺术作品;而将多层次高密度的纹饰这样繁而有序、清淅准确地錾刻在小小的空间内,更是唐代金银细工高超技艺的杰出表现。

13.唐·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

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高24.2厘米,口径12.4厘米,足径14.3厘米,重达1789克。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银罐外观大口短头,罐腹圆鼓,喇叭形圈足,可活动提梁插入焊接在罐肩部的两个葫芦形附耳内,底部为圈足,足与罐体的连接处加焊一圈圆箍,罐体为纯银锤击成型,花纹平錾,鱼子纹地,纹饰鎏金。提梁上饰有菱形图案罐身通体装饰以鹦鹉为主体、周边环绕折枝花,组成两组均衡式圆形图案鹦鹉展翅于花丛间,灵动可爱,栩栩如生,装饰在提梁罐两面,其余空白处以单株折枝点缀。银罐上錾刻的鹦鹉振翅欲飞,鲜活而丰满,恰好与圆浑的外型,饱满的团花相配,给人以富贵喜庆的感觉。是迄今已知唐代银罐中气和精美的一件。透过这种银罐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唐代金银器的工艺水平,同时它那圆浑饱满的造型和丰富的装饰题材,也是唐代审美时尚、生活态度和精神面貌的一种折射。

14.唐三彩载乐骆驼俑

三彩载乐骆驼俑,通高58厘米,高24.2厘米,口径12.4厘米,足径14.3厘米。1959年西安市西郊牛堡村唐墓出土。骆驼昂首挺立,驼背垫椭圆形毯,架有平台,台上铺菱纹须边毯,共有七个乐俑和一位歌女。乐俑盘腿而坐,各持笙、笛、琵琶、箜、拍板等乐器演奏,歌女站立其中,轻舞长袖,引颈高歌。

15.宋·青釉提梁倒灌壶

青釉提梁倒灌壶,国宝级文物,陕西历史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1968年出土于陕西省彬县,高18.3厘米,腹径14.3厘米,腹深12厘米,足径8.7厘米。为五代时期(907~960)耀州窑所产。造型结构独特,构思精巧,装饰壶盖呈柿蒂形,提梁是一只俯卧的凤凰,壶嘴是一只仰的母狮和一只正在吸乳的幼师。因为凤凰、狮子和牡丹分别为百鸟、百兽和百花,因此该器物也被称作“三王壶”。该瓷器采用的是耀州窑有名的刻花工艺制作,釉色晶莹透亮,纹饰繁缛华丽,层次分明,有很强的立体效果,极富美感。壶的注水口在壶底,内部设计运用了“连通容器内液面等高”的物理原理,反映了工匠艺人的容智巧思。此壶烧制低,是耀州窑器皿中罕见的珍品。

16宋·黑釉油滴碗

黑釉油滴碗,高8.5厘米,口径30厘米,底径10.6厘米。出土于陕西渭南。碗大口小足,胎质灰白,通体施黑釉。油层表面布满了大小不一,称金属光泽的小圆点,这些圆点就像浮在水面上的油滴一样,因此被成为”油滴釉“。油滴釉是_釉中一个特殊的种类,属于结晶釉。这件是迄今所见同类器物中体量的一件。

17、客使图

此图纵184厘米

横342厘米。画面有六位人物,前三位是唐朝鸿胪寺官员,均着初唐朝服,呈三角状站立。后面三位,为首一人推断应是来自东罗使节。中间一人推断是来自朝鲜半岛的新罗使节。最后一位应来自东北__族。此画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而且也为研究唐代中外交往情况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18、宫女图

《宫女图》是唐代佚名创作的壁画,于1960年陕西乾县唐永泰公主墓出土。绘于唐永泰公主墓墓前室东壁南侧,共9人。高176厘米,宽196.5厘米。为首一人头梳单刀半翻髻,目视前方,双臂交叉于腹前,挺胸起步前行,姿容华贵高雅。其后一人头梳螺髻,回头似在向其他人吩咐事情。其余7位宫女头梳半翻髻、螺髻或双螺髻,手中分别持有独台、团扇、如意、方盒、高足杯、拂尘、包袱等物,侧身缓行。其中除2位着男式袍衫外,其它7位皆着窄袖袒胸短襦,肩披丝帛,下穿红、黄、绿等色曳地长裙,脚着如意云头履,画面形象生动,似是侍寝的图景。

相关信息:

陕西历史博物馆十八件国宝:

陕西历史博物馆门票价格:

陕西历史博物馆7个展厅:

陕西历史博物馆中都有什么厉害的国宝呢?

三彩载乐驼、青釉提梁倒注瓷壶、黑釉油滴碗、狩猎出行图、鸳鸯莲瓣纹金碗、鎏金银竹节熏炉、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 客使图、阙楼仪仗图、镶金兽首玛瑙杯、旟鼎、五祀卫鼎、多友鼎和皇后之玺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a19126499204@126.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