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景区景点 >

神农坛的历史 神农坛的历史背景

神农祭坛的历史概况

在神农架行走,总觉有千万年的时光在身边流转,历史和神话绸缪纠缠着,传说和现实间没有界线。经过一座山峰,神农氏在那里采过,用陶罐熬出了第一碗疗病救夭的汤,那轻描淡写的口吻,好象神农氏随时都可能从那山上走下来。经过一片茶林,又有人说,神农氏当年尝草时发现茶能解百毒,就带部民在这片山坡上种下第一片茶林。山中常见参天古树上系着红布条,据说这是山民祭祀山神树神的方式。太阳初生的早晨,时有裹着厚厚“包头”的山民在山顶点烛焚香,面对朝阳,口念《太阳经》,满脸虔诚地祭拜太阳神。这里古老而又鲜活的神话传说、原始古朴的民俗民风,糅着史书上的文字,博物馆里的石块陶片,氤氲成神农架特有的神秘、奇古、诡怪和灵异。而“尝草别谷,以教民艺;尝草别,以救民夭”的神农氏,总是作为神农架山民虔敬的祖神,在年节敬神祭祖的祭祀活动中得到隆重的供奉。

神农坛的历史 神农坛的历史背景神农坛的历史 神农坛的历史背景


皇城魅力:北京先农坛 走近神农文化

先农,远古称帝社、王社,至汉时始称先农。春时东耕于藉田,引诗 先农坛 先农,则神农也”引;“坛于田,以祀先农”引。魏时,先农为国六神之一(“风伯、雨师、灵星、先农、社、稷为国六神”引)。藉天祭先农,唐前为帝社,祭坛曰藉田坛,垂拱年(公元685~688年)后改为先农坛。至此祭祀先农正式定为封建的一种礼制,每年开春,亲领文武百官行藉田礼于先农坛。

太岁殿里的北京古建博物馆

想进先农坛坛区,只有从北坛门才能进入。北坛门内的古建羣密集。我无法形容从小门进入太岁殿院落时的那种感觉,紧簇的建筑空间到这里一下子变得豁然敞亮起来,很大的一个院落,大到庄严的主殿和配殿无论怎样雄伟都难以显出气势,它们像是被推向天地的边际。

俯瞰先农坛

其实,正是四周的建筑成就了这座院落的宽大宏伟空间感。太岁殿和倒座的拜殿都是面阔七间,单檐歇山顶,因此显得很长、很宽阔。尤其是太岁殿,没有石栏杆的三出六阶石基台谦逊地烘托着它那庄严肃穆的平直身架,让它像横亘着的巨人。庑殿更长,面阔十一间,长而又不求宏伟不求奢华只求尊贵的建筑围出的庭院就格外地有气势,让人喟叹不已。

先农坛细节

太岁殿是供奉祭祀太岁神的。据说,太岁神是木星,是值年之神。每年十二个月,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每个季节三个将神,按月轮流当值主事,东西两庑殿各六位,共十二位,成龙配套,像人间一样有完备的组织系统。

先农坛

太岁殿是先农坛建筑羣里的单体建筑之。设在此处的北京古建博物馆共占三个殿,分三个展厅,由拜殿开始,设有绪论、城市、宫殿、坛庙、宗教、民居、陵墓、园林八个部分,有实物有照片有图表有文字说明。

先农坛内部

也许有人忽略古建博物馆的作用。但当我们面对以往任何一个时代、一种类型、一种风格的单体建筑因无法深入地解读和欣赏而苦恼的时候,是不是就想起了博物馆?它是一个系统,一个在历史和文明链环上展示、解说文化精彩的入门指南,把我们到历史文明的聚光点上,在各个时期各个门类建筑艺术大观园的门口,一窥门内灿烂的艺术光华。

先农坛的古建羣是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实体建筑标本,至少是明清两代的祭祀文化建筑标本,既诞生于明清两朝的不同时期,深印着岁月的痕迹,又很经典。

穿越沧桑的祭坛神韵

先农坛处在与天坛对称的位置上,但面积并不相等,只有天坛面积的一半。同样天圆地方的先农坛,其外坛在时就已改作他用,有的地儿成了菜市场、街道,有的地儿成了体育场馆,成了学校,只有外坛墙坚定地固守着,把历史的风烟紧紧锁在坛墙里。

先农坛外景

先农神坛在内坛的西北,是一座砖石结构的方形平台,与天坛圜丘坛的祭坛不成比例,也无法与地坛的祭坛比,却因而在建筑羣和古树中别有韵味儿。

先农坛内部

先农神殿在坛正北,封建帝王时代供奉着先农牌位,正殿两侧是神库、神厨,红墙围起院子,院门有牌楼。进院门东西各一座井亭,那井亭设计得颇有学问,空间感觉与众不同。

先农坛展品

除了神农坛,在太岁殿南还有神祗坛。坛在坐北朝南的一个四周围墙围起的大院子里,坛为两座,东是天神坛,西是地祗坛。这是明嘉靖时期的作品。两坛同高,面积却不一样,天神坛比地祗坛小了近一半,都有围墙,围墙上都夹三座棂星门,并立石龛。天神坛的石龛在北面,白色,雕流云、海水江崖纹,为风、雨、雷、电四天神。地祗坛石龛在南面,五座,青白色,三座刻山形,为五岳、五镇、五山神;两座刻水纹,为四海、四渎神。坛东坛西还各有石龛,东为京畿山川神,西为天下山川神,有地方,有全国,照顾得很周到。

走近神农文化

出风头,没有比在先农坛当片刻的农民更典型的了。我国是有至少两千多年农耕史的农业,封建帝王对农耕的重视,一是体现在隆重的典仪祭祀上,二是要以亲耕农田来体现。都说的一亩三分地儿,这一亩三分地儿就在先农坛。有点可惜,明朝十四帝、清朝十帝谁归谁扶犁垂范天下的一亩三分地儿早就变成了体育场,但和三公九卿的观耕台还在。

先农坛

现在我们看到的观耕台是清乾隆时期的,他把以前木结构台改为方砖砌面,台周饰黄琉璃瓦并环绕四周起了汉白玉石护栏。台呈方形,东、南、西三面出阶,各面八级。观耕台北面不远就是单翘单昂五彩斗拱额枋和玺彩画的具服殿,要在那里更衣,换下祭祀的礼服穿上日常的龙袍率文武百官来到这里。

先农坛

日常服,但那是龙袍呀!要在一亩三分地儿上三推三返的,不是一比划摆个造形就得。三推三返之后,再亲手把犁把鞭把牛交给三公,摆驾观耕台观耕。三公呢,是五推五返,五推五返之后交给九卿,上观耕台与同观。九卿是九推九返。这是一套严密、隆重的仪礼,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省略也不能马虎。

先农坛

神农坛炎帝像的

炎帝神农氏,被誉为中医和农业之始祖。神农雕像左手拿草,右手拿自己发明的农耕工具耒耜。神农功绩墙主要展示神农从出生到误食断肠草送命的一生历程,包括神农的八大历史功绩:始作耒耜,教民耕种;遍尝百草,发明医;日中为市,首辟市场等。现收藏于广州神农草堂中医博物馆。

清代亲耕先农坛有哪些历史?

亲耕这件事还要从我国古代的祀典说起。我国古代的祀典分为两个部分,就是亲耕耤田与祭奠典礼。

西汉以前,只出现过亲耕耤田。从西汉开始,人们在弘扬亲耕典礼的同时,又逐渐将后来的祭祀神农与亲耕典礼合二为一,统称"亲耕享先农"或"耤田享先农",并沿袭至清代末年。

"一耕一祀",耕是形而下,祀是形而上,恰如其分地涵盖了炎帝神农祭祀内涵的两个层面。

耤田,在周代是指周天子从具有自由身份的平民那里借来,为自己耕种出产自给自足之用粮食作物的田地,也就是后人俗话说的"自家的一亩三分地"。

在周代,天子与诸侯都有耤田。我国古代重要典章制度书籍《礼记》中说"天子千亩,诸侯百亩",而周代的一亩约合后来的1/3亩。

在春天,天子、诸侯"以车载耒耜",到耤田行亲耕耤田之礼,以此劝天下务农。进入汉代,不仅行亲耕礼,还仿效祭祀社稷的礼仪祭祀神农,设神农祠。

汉文帝曾说:夫农,天下之本也,其开耤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

汉景帝曾说:朕亲耕,后亲蚕,以给宗庙粢盛祭服,为天下先。

公元前89年"上耕于钜定"。公元前81年,"上耕于上林"。

为有效管理耤田亲耕礼诸事务,还设有专职官员,由于亲耕与祭农殊途同归,都是为了强调农业在经济中的重要性,因此二者逐渐合为一礼,即在亲耕之日也祭祀神农。

东汉沿袭西汉之制,汉明帝在公元61年"亲耕耤田,以祈农事"。汉章帝在公元86年"耕于怀"。东汉卫宏所撰官制典籍《汉旧仪》上记载:春始耕于耤田,官祠先农。先农即神农,炎帝也。

经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典章制度上的变化逐渐得已完善。自此,耕即是祭,祭为了耕,二者有机地融为了一体,这一做法至明清达到完善。

在唐宋时期,"耤田千亩之甸",神农耕祭已形成较大规模,作为郊祀的一项重要内容,行礼的等级及次数虽不比祭天等项,但先农坛作为一种性的神农祭祀礼仪的物质载体却已大体定形。

明朝伊始,便在都城南京设先农坛,内有耤田。1420年,永乐帝仿照南京先农坛在北京建造先农坛,1488年,明孝宗耕耤田。1522年,明世宗耕耤田,1531年,更定耤田仪。明世宗之后的明帝,均按嘉靖耤田仪行事,未再改动。

在清代,我国神农耕祭之礼达到顶峰时期。每年仲春或季春的亥日前一个月,由礼部报请耕耤日及从耕三王九卿官员名单。同时由鸿胪寺在先农坛耤田两侧立好典礼仪式及从耕官员的位置标志牌。内务府奏请先到西苑丰泽园演耕。

耕籍前两日,开始斋戒。等其他三王九卿以至文官四品以上和武官三品以上一应人等皆在家斋戒两日。

耕籍前一日,在紫禁城中和殿阅视祭奠祝文、耕籍谷种及农具后,由太常寺官和顺天府尹在仪仗乐队护卫下送至先农坛,分别安放在神库和耕籍所。

耕籍之日清晨,就着礼服乘龙辇出紫禁城,在午门鸣钟。不从耕的官员按级别分别在午门、内金水桥及外金水桥南叩送。从耕官员则在先农坛候驾。

龙辇到达先农坛后,皇上先到具服殿盥手,而后至西侧先农坛祭拜先农。率众恭恭敬敬行过祭礼后,转身面向台下东南方的"瘗坎",观看有关人员将祭牲的毛、血放入瘗坎填埋。

先农坛旁的"瘗坎"是一个方形地池,而天坛祭牲台下的"瘗坎"则是圆形地池,这是取自天圆地方的寓意。

祭拜之后,到具服殿更换龙袍准备亲耕。各级官员也迅速更换蟒服和补服。耤田左右,从耕的官员及耆老农夫等相关人员各就各位。更衣毕,礼部官、太常寺官奏请行耕籍礼。

耤田为一亩三分地,分作十二畦,的亲耕部位设在正中,亲耕用的农具、耕牛、谷种等早已摆放妥帖。

礼部司官三挥红旗,礼部尚书跪奏出具服殿,户部尚书跪进耒,顺天府尹跪进鞭,于是皇上左手执耒,右手执鞭,耆老两人牵黄牛,农夫两人扶着犁,鸿胪寺官唱赞仪式开始,在太常寺官员的下开始行耕籍礼。

一时间鼓乐齐鸣,禾词歌起,旗幡飘扬。执耒扬鞭在耤田中亲行农事。在身后,顺天府尹手捧青箱,户部侍郎握种播撒,协助行劝课天下的性耕耘。

三推三返完成耕耤礼,耕毕,歌止。户部尚书与顺天府尹跪受耒和鞭,分别放置犁亭、鞭亭。登观耕台,从耕三王九卿依次接受耒和鞭,行五推五返、九推九返之礼。而余下的耕作任务,则由顺天府尹偕大兴、宛平县令率农夫完成。

当礼部尚书奏报"耕耤礼成"时,乐队奏乐,起驾出坛。一路仍由仪仗、鼓乐护送,文武百官于午门、紫禁城外跪迎,午门鸣钟,返宫。

秋日收割之后,顺天府就把稻、黍、谷、麦、豆悉数提交钦天监,并选择吉日藏于神仓,以备粢盛。

整个过程庄严肃穆,井然有序,反映出朝廷的高度重视。明清两代,是祭祀礼仪发展为完善的时期。祭农、亲耕之礼被置于关系长治久安的重要地位,相关礼仪制订得十分详备,执行得为严格。即使乐队唱诵的"禾词",乾隆都要钦定。

在1760年,乾隆还特地邀请入京觐见的哈密郡王玉素富暨各回部贝勒贝子公伯克等"入坛观礼"。后来的祭农,要亲自演耕。对那些工作失职,为亲耕典礼造成麻烦的官员,要严加惩处。

清帝不仅亲自耕作耤田,关注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还时时不忘"重农固本"和"劝课农桑"。1724年,雍正帝令各省"督抚以下,皆有课农之责,应不时咨访疾苦,为农除害"。

又令各省每年"举老农中勤劳俭朴,身无过犯者一人,给以八品顶戴荣身",理由是"士子读书砥行,学成用世,荣之以爵禄。而农民勤劳作苦,手胼足胝,以供税赋,养父母、育妻子,其敦庞淳朴之风,岂惟工买不逮,亦非不肖士人所及。

虽荣宠非其所慕,而奖赏要富有加"。同时"各州县又应春至劝耕,秋至劝敛,察农民之勤劳,及收成之丰歉。如或奉行不力,则予议处。"自此,先农的耕祭活动遍及全国。在一些地域,则渐渐演变成地方性的民俗活动,人们在新春来临之际,举行各式各样的活动,以各种形式祭拜农神,祈祷一年农业有个好收成。

神农传说的起源

1986年5月20日,李成杰、都屏君到赵寨、由村支书李升基、张俊兴派出向导、进山考察。不仅发现了紫金坛附近不女娲祠、伏羲殿、先农坛(即神农庙)等遗址,而且还发现在群众中还流传着许多关于女娲补天、造人和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故事。豫北的庙会,每年阴历三月三日开始到四月初结束。发现存几种说法:一说是为纪念二仙奶奶;一说是女娲娘娘,还有一说为纪念神农发明农耕。

神农坛是为了纪念谁

神农祭坛是为纪念炎黄子孙的祖先炎帝神农氏而建。神农祭坛地处湖北省神农架林区木鱼镇,是神农架旅游的南大门,也是中心旅游区。闻名遐迩的香溪河由此缓缓南流。整个景区内青山环抱,美丽而幽静,吸引无数港、澳、台胞和海外侨胞寻根。

神农祭坛:

神农祭坛景区内青山环抱,美丽而幽静。景区分为主体祭祀区、古老植物园、千年古杉、蝴蝶标本馆、编钟演奏厅部分,其主体建筑是神农巨型牛首人身雕像,像高21米,宽35米。雕像立于苍翠群山之间,以大地为身驱,双目微闭,似在思索宇宙奥秘。祭祀区内,踩在脚下的是代表天和地的圆形和方形图案,在代表地的方形图案中,五色石分别为五行学说中的金、木、水、火、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a19126499204@126.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