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精彩游记 >

丹霞山为什么被列入世界遗产 丹霞山被誉为什么

丹霞山什么时候成为世界自然遗产了?

2010年8月1日傍晚,在巴西利亚举行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了将“丹霞”列入世界自然遗产,“丹霞”也成为的第四十个世界遗产。广东丹霞山作为“丹霞”的组成部分和贵州赤水、福建泰宁、湖南崀山、江西龙虎山(包括龟峰)、浙江的江郎山六处典型的丹霞地貌一起打包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丹霞山为什么被列入世界遗产 丹霞山被誉为什么丹霞山为什么被列入世界遗产 丹霞山被誉为什么


丹霞申报世界遗产的问题

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有4项申遗标准,它们分别是:

(vii) 绝妙的自然现象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区;

(viii)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包括生命记载和地貌演变中的地质过程或显著的地质或地貌特征;

(ix)突出代表了陆地、淡水生物系统及动植物群落已经和正在演变的生态过程;

(x)生物多样性原地保护的最重要的自然栖息地,包括从科学和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濒危物种栖息地。

如果丹霞真的只有部分能通过的话,应该是看他们满足申遗的标准各有多少:

贵州赤水 满足世界遗产标准(vii), (viii), (ix), (x)

福建泰宁 满足世界遗产标准(vii), (viii), (ix)

湖南崀山 满足世界遗产标准(vii), (viii), (ix)

广东丹霞山 满足世界遗产标准(vii), (viii), (ix), (x)

江西龙虎山 满足世界遗产标准(vii), (viii), (ix)

浙江江郎山 满足世界遗产标准(vii), (viii)

所以最有可能的是赤水和丹霞山。

最新消息,过了,而且是全过

丹霞山是不是世界自然遗产

是的,广东韶关的丹霞山好像是09年才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的。

今年刚申遗成功的丹霞地貌。

红石公园——丹霞山为世界地质公园、世界遗产提名引地、世界自然遗产、AAAA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 ,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和浈江区境内。东经113°36′25″至113°47′53″,北纬24°51′48″至25°04′12″之间。面积292平方千米。是广东省面积、景色最美的、以丹霞地貌景观为主的风景区和自然遗产地。 与鼎湖山、罗浮山、西樵山合称为广东四大名山 。

2010年8月,“丹霞”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甲图为广东丹霞山地貌景观,图示山体主要是由红色

甲图为广东丹霞山地貌景观,图示山体主要是由红色砂砾岩构成,砂砾岩属于沉积岩,形成于比较湿热的气候环境,后经历了地壳的升降运动,受流水的强烈侵蚀切割形成.受高温高压变质形成的是变质岩,与沉积岩的形成无关.

故选:D.

丹霞地貌是世界自然遗产吗?

1、丹霞是世界自然遗产,是第四十项世界遗产,符合(vii)-(x)遴选标准,由广东丹霞山、浙江江郎山、江西龙虎山、福建泰宁、湖南崀山、贵州赤水六处系列提名地组成。

1993年-2006年,彭华提出丹霞山申报世界遗产并进行大量前期工作;2006年,建设部确定进行丹霞地貌的世界遗产申报工作。

2007年,申报文本材料编制完成;2009年,确定流出系列提名地并正式将申报材料送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0年8月1日,以“丹霞”为名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丹霞是一个由陡峭的悬崖、红色的山块、密集深切的峡谷、壮观的瀑布及碧绿的河溪构成的景观系统,是和世界上丹霞景观的例证。申报世界遗产成功,不但表明丹霞六个提名地的遗产价值的独特性、完整性得到了国际的高度认可,同时为赢得了又一个国际品牌。

在学术界,地质学家把形成此类地貌的偏红色河湖相沉积岩统称为“ 红层”,红层上发育的地貌被称为“红层地貌”。在,这种带有“玫瑰色的云彩”的地貌则被很特别的命名为“丹霞地貌”。在全球都有“红层地貌”,而以分部最广,并且的红层地貌有自己的特色。

对于此次申遗,丹霞申遗专家组组长、中山大学教授彭华指出,以“丹霞”系列提名的方式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意味着“丹霞”这一由学者发现、命名的地貌和概念获得国际学术界认可,这是丹霞地貌走出国门的一个途径。

申报世界遗产成功,不但表明丹霞六个提名地的遗产价值的独特性、完整性得到了国际的高度认可,同时为赢得了又一个国际品牌。

2、江西三清山地质公园位于中华江西省上饶市境内。总面积为229.5km2,为保护公园环境与地质遗迹景观,在公园的外围还设置了168.5km2的缓冲区。

公园是一座以中生代花岗岩和元古代-古生代地层为主组成的具有丰富地质遗迹与独特地质地貌现象的自然地理区域。位处扬子与华夏古板块结合带和欧亚大陆板块东南部与太平洋板块活动地带 。

公园记录和保存了地球中新生代以来地壳形成演化的历史,特别是完整记录与系统显示了三清山花岗岩地貌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具有世界性价值的花岗岩微地貌天然博物馆。

2005年9月被列为地质公园。2012年9月21日,在葡萄牙阿洛卡举行的第11届世界地质公园大会上,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地质公园名录。

三清山是世界展示花岗岩微地貌形成演化历史过程的一个天然博物馆

三清山花岗岩微地貌类型多样、发育系统、保存完整,峰峦、峰墙、峰丛、石林、峰柱、石锥、峡谷、崖壁以及丰富的造形石等微地貌标型齐全、特征典型,且保存完整,这种特有微地貌集群称“三清山式”花岗岩地貌组合。

这些,记录和保存了地球中新生代以来地壳形成演化的历史,特别是完整记录与系统出露了三清山花岗岩地貌形成演化相关的内外地质作用主要过程,是一个具有世界性价值的花岗岩微地貌天然博物馆。

在三清山中心区2800公顷范围内,花岗岩微地貌成因类型保存系统、出露完整,形态类型丰富多样、分布密集,有花岗岩奇峰48座,造型石89处,景物景观 384处,具有东险西奇、北秀南绝、中峰巍峨的特点,犹如一个大盆景,座落于三清山中高山之上,集结了花岗岩微地貌的精华,为世界罕见,是研究花岗岩地貌的最佳地区。

3、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由世界第一只大熊猫发现地宝兴县及四川省境内的卧龙自然保护区等7处自然保护区,包括卧龙、四姑娘山、夹金山脉,和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等9处风景名胜区组成,涵盖成都、雅安、阿坝和甘孜共4市州的12个县,面积9245平方公里。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保存的野生大熊猫占全世界30%以上,是全球最完整的大熊猫栖息地;是全球所有温带区域(除热带雨林以外)中植物最丰富的区域,被保护国际(CI)选定为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被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确定为全球200个生态区之一。

2006年7月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是保护国际(CI)选定的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可以说是一个“活的博物馆”,这里有高等植物1万多种,还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独有的珍稀物种。

此外,美国和英国等的学者很早就开始对邛崃山系的生物进行研究,并到实地搜集有关信息,这里一直是全世界都很知名的生物多样性地区。

大熊猫专家认为,栖息地的整体保护将有助于改善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岛屿化”现象,扩大熊猫的基因库,也将为今后大熊猫放归野外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专家同时提醒,申遗成功,开发旅游要慎重。“大熊猫生态走廊”工程建设最早于1987年提出,主要指通过在一个个相对孤立的大熊猫栖息地之间种植箭竹林,将不同的栖息地连接起来,以扩大大熊猫活动范围,增加大熊猫的种流。

4、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属于三江并流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西北山区的三江公园内,包括八大片区,面积170万公顷,是三条河流的上游地段,金沙江(长江上游)、澜沧江(湄公河上游)和怒江(萨尔温江上游)三条大江在此区域内并行奔腾,由北向南,途径3000多米深的峡谷和海拔6000多米的冰山雪峰。

这里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同时也是世界上温带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2003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三江并流保护区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三江并流是一部地球演化的历史教科书,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造成青藏高原的隆起,构成了在150公里内相同排列的独龙江、高黎贡山、怒江、澜沧江、云岭、金沙江等巨大的山脉和大江形成的横断山脉的主体,这是世界上“三江并流”这一的高山峡谷自然景观。

从大地演化的蛇绿岩、枕状熔岩、占生化至第四世纪的地质岩层纪录到陆内造山带变质变形的冰川雪峰,溶洞河流、喀斯特地貌等完全符合世界自然遗产提名的条款标准之一。

三江并流自然景观位于云南省西北山区的三江公园内,包括八大片区,面积170万公顷,是三条河流的上游地段,长江(金沙江)、湄公河和萨尔温江三条大江在此区域内并行奔腾,由北向南,途径3000多米深的峡谷和海拔6000多米的冰山雪峰。这里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同时也是世界上温带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

5、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位于中部湖南省西北部,东经110°20'30"~110°41'15"、北纬29°16'25"~29°24'25"之间。

由张家界市的张家界森林公园、慈利县的索溪峪自然保护区和桑植县的天子山自然保护区组合而成,后又发现了杨家界新景区。方圆369平方公里,奇山异峰3000多座,其中海拔在千米以上的有243座。

由于武陵源地处石英砂岩与石灰岩结合部。景区北部大片石灰岩喀斯特地貌,经亿万年河流变迁降位侵蚀溶解,形成了无数的溶洞、落水洞、天窗、群泉。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森林覆盖率达67%。

生长有野生动物400多种、木本植物850多种,有一级保护动物豹、云豹、黄腹角雉3种,二级保护动物大鲵、猕猴、穿山甲等25种。有一级保护植物珙桐、伯乐树、南方红豆杉等5种,二级保护植物白豆杉、杜仲、厚朴等16种 。

武陵源被称为自然的迷宫、地质的博物馆、森林的王国、植物的百花园、野生动物的乐园。1992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 。2004年被列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 、2007年被授予首批AAAAA级旅游景区。

武陵源地区在区域构造体系中,处于新华夏第三隆起带。在地质历史时期内,大致经历了武陵一雪峰、印支、燕山、喜山及新构造运动。武陵—雪峰运动奠定了武陵源地区基底构造。印支运动塑造了武陵源地区的基本构造地貌格架,而喜山及新构造运动是形成武陵源奇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景观的最基本的内在因素之一。

构成砂岩峰林地貌的地层主要由远古生界中、上泥盆统云台观组和黄家墩组构成,地层显示滨海相碎屑岩类特点。岩石质纯、层厚,底状平缓,垂直节理发育,岩石出露于向斜轮廓,反映出砂岩峰林地貌景观形成的特殊地质构造环境和基本条件。而外力地质活动作用的流水侵蚀和重力崩坍及其生物的生化作用和物理风化作用,则是塑造武陵源地貌景观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a19126499204@126.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